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近十年我国科研水平发展很快,国外课题组的相对优势没那么大了,希望出国念博士的人自然就少了。
朋友2012年本科毕业的,那会班里的同学很大一部分都想去美国念博士,美国前一百的大学都是好的,当时看科研成果,这结论也说不上不对。因此保研名额都留了下来,朋友也就捡了个便宜,瞎混了三年,还能保研。
但近十年我国的科研水平提高得很快。不少课题组仪器设备上已经超过了欧美,而随着新一代科学家的成长,我国科学家也逐步挤进了国际学术核心圈子。最近五年,Science和Nature(含子刊)真是下饺子一样发,微信公众号刷到都觉得吓人。至少,单考虑发文章的水平,留在国内不见得会落后。
更主要的,政府体制内也开始屏蔽留学生。今年多地的选调生公告中取消了海外留学生的资格。

海外硕士在职场的含金量也在下降。我本科毕业那会,金融等专业,城市中产家庭的国内名校本科毕业生,再去英国念个一年硕,是很常见的选择。学制短,价格也没有很贵(毕竟只读一年,花的钱相对有限),对就业确实有提升。
但最近几年,英国一年硕在就业市场的口碑不断下降,多省市选调也开始拒绝留学生,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也下降了。 国际关系,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欧美各国目前都加强了对中国留学生的审查。
同学16年在德国时,听说部分经费紧张的课题组招不起学生,全靠拿CSC奖学金的中国人干活,还见过国防科大的公派生,但现如今苏黎世联邦理工这样的世界名校竟然不录取中国籍学生了。即使拿到了offer,签证也存在不确定性。敏感专业美签check,历史倒是很悠久,但过去也就耽搁几个月。前几年我甚至听说过拿到博后offer后,近一年没等到签证,只能放弃。
哪怕能拿到offer,动荡的局势下,未来的求学道路也存在不确定性。尤其在美国,谁知道大统领明天又搞出哪一出。 国际关系,也会影响国内舆论,进而影响欧美国家在中国新一代学生心中的形象。心底就不喜欢欧美国家,自然不会考虑去留学。

同时经济因素也在起作用,这可以分两方面来看。海外,尤其是美国,最近十年,学术界的日子都不算好过,未来五年估计经费还得被砍,给博士生offer时也更谨慎。
奖学金金额的增长,也追不上通胀,博士生的生活难度上升。 对海外硕士而言,留学投入对国内家庭的压力在上升。
2015年前后,或许是国内家庭最容易供孩子留学的时段。当时欧美通胀还没起飞,物价相对合理,而人民币的汇率又坚挺;一个侧面,当时海外代购极为火爆。
而疫情后,欧美通胀高企,物价吓人,人民币又有一定贬值。两者共同作用下,留学开支明显上升。对富豪而言,这点变化并不重要,但中产家庭送孩子留学的意愿,必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 以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海外留学“退潮”,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去留个学,花费比以前多了不少,但回报却越来越少,甚至面临找不到工作。这让很多学生放弃留学的计划。 总之,留学性价比降低,是导致留学“退潮”的主要原因。 985高校留学人数下降、国内读研就业成主流,是大势所趋。大学生做教育和职业规划,得更理性、更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没有必要再盲目跟风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