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科技江湖,人工智能无疑是最大的流量担当。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医疗,从智能制造到元宇宙,人工智能几乎无处不在。在这场科技狂飙的赛道上,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不仅是企业赚钱的法宝,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中美新一轮的科技较量已成定局。
特朗普签署多项行政令
一、特朗普的大计划
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后,宣布了他堪称宏伟的“人工智能计划”,包括但不限于:废除拜登时代的人工智能监管,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基础设施,打造“星际之门”等等。这一系列动作,是加速美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助推剂,还是将全球科技生态推向更深的裂谷?问题似乎比答案更多。
拜登执政时期,美国在该领域的政策是:注重伦理和风险管理。2023年,拜登颁布《关于安全、可靠、可信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要求开发者在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甚至需要把安全评估结果交给政府审查。这种做法立刻引起了企业界的反弹,他们认为,严格监管将增加研发成本,减缓创新速度,会导致美国的产业发展被中国迎头赶上。
AI会不会毁灭人类
这个话有没有道理?至少特朗普认为有。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特朗普也痛恨监管。对他来说,野蛮生长才是最好的状态。他把自己的计划形容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得克萨斯州的数据中心项目已经开工,一张宏伟的蓝图,正在特朗普和马斯克的面前徐徐展开。
二、中美激烈竞争
不过,这背后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美国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和拜登执政期间,导致三星、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迟迟无法落地,人工智能项目只是说起来更加酷炫,但实际的工作还是要有人做。另外,取消对人工智能的监管会不会引发更多社会问题,要知道马斯克可是说过,人工智能将要毁灭人类的。
按照马斯克的说法,人工智能存在一定概率毁灭人类,但依然值得冒险。这里面,其实就存在商界和政界的巨大冲突。像马斯克这种科技狂人,不仅不在乎美国的道德伦理,甚至可能不在乎地球人,但美国政府不能这么疯。之前拜登政府严管人工智能,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马斯克是主要推动者
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就要稳妥得多,因为全程都是国家队主导。无论是“十四五”规划中的产业布局,还是多年来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我们的政策都更具前瞻性和执行力。在芯片制造方面,我们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全力围剿,但仍在通过自主研发缩小差距。科学技术这种事情,只要有人发明出来,就一定会被复制,无非就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荷兰阿斯麦公司,前些年还说,给中国图纸,我们也造不出光刻机,现在不一样惊叹于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吗。
三、未来已经到来
也是因此,中美在人工智能产业上的竞争,已经不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进入了全方位的博弈。我们可以预见,当特朗普加大力度扶持美国本土产业时,对中国的各项制裁还会加码。同时双方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美国试图通过民主科技联盟来主导全球科技秩序,中国则强调开放合作,以吸引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那么现在,最关键的两个问题是什么呢?第一,特朗普的相关政策,有多少能落地?会不会被美国病入膏肓的产业空心化拖后腿。第二,中国在自主研发上的深耕细作,能否成功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
中美各有各的瓶颈
这两个问题,站在目前的时间节点上,当然很难给出答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无论是美国的狂飙,还是中国的深耕,这场竞赛的最终赢家,或许不是科技本身,而是那些能够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伦理、国家利益与全球合作的参与者。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技术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比拼速度与规模,更在于它能否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