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周四下午,3点42分,扎着马尾辫的年轻母亲左膀挎着无纺布的红色购物袋,右手抱着1岁的小女儿推门进来。进门就问:“前两天怎么没开门呢?”
老板不好意思的笑笑:“抱歉抱歉前两天有点事,你抱着娃赶快坐下慢慢点。”
她仔细的看了一会儿菜单问:“怎么没有葡萄鲜牛乳啊?”
老板:“啊,那个啊,你要的话是可以做的。”
她指了指女儿:“她姐姐很喜欢喝,你帮我打包哈。”
她从购物袋里掏出一个小布袋子给的是100元现金,把奶茶放进购物袋后并没有离开,继续在收银台对面的竹椅上坐下。
陆陆续续进来的客人们,偶尔会有人问她哪个好喝,她都说葡萄鲜牛乳,老大爱喝,别的还没喝过。女生们进来都会逗逗她怀里这个毛茸茸的小女孩儿,女孩儿咿咿呀呀偶尔漏出两颗乖巧的下牙。
4点30左右,她起身抱着娃在照片墙前转了一会儿,又点了一份招牌米粑粑奶茶挎上购物袋,走了。
这应该是她一天生活中难得可以喘息的时间,老大还没放学,也还没到做饭的时间,把这份自由、闲适安放在这家奶茶店再好不过。
如果我家附近有这样一家奶茶店,我也一定会把时间匀一点给它。因为它太特别又太舒服了。
老板李叔戴鸭舌帽和口罩,几乎很难察觉他已经是快奔甲子的年纪了,小时候在眷村长大的他,老听周围的beibei(老伯)讲兵马俑、讲长城、讲成都,没想到自己的到了beibei的年纪会在成都安家还开了一家川式奶茶店。
台湾大叔并不卖珍珠奶茶,只卖四川大米、菊乐牛奶、三花茶等做的川式手摇奶茶。
叔早年在深圳和上海工作,40多岁的时遇到了宜宾的妻子,父母在不远游,李叔在父亲去世之后,才把家安在了成都,两个女儿也出生在成都。
没有煽情的故事,开店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叔说,你不觉得不管是卖包子的大叔,还是卖面的孃孃,一家店能做了十几二十年?他们背后无非四个字:养家糊口。
妻子怀了老大时特别想喝奶茶,这成为了一个开店的源头,李叔开始琢磨这个事儿,发现成都的奶茶全是连锁,几乎没有一家店把在地文化融入奶茶,自己这么爱成都不如就试试。
把妻子老家宜宾的大米打成米粑粑,借鉴成都冰粉做了蜂蜜冻,再用菊乐鲜打底,加入成都茶叶,把台湾80年代最流行的泡沫红茶做法应用进来,让奶茶打发后有一层类似啤酒泡一样的泡沫。
可能是因为带着平常心喝到这杯奶茶,没有过分期待,入口之后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今年夏天喝过最抚人心的奶茶!
米的黏糯、蜂蜜冻的爽滑、绵密的泡沫中是淡淡的茶香和奶香,恰如其分的糖度,此时此刻我不属于我,我属于这杯奶茶。
快到5点,店里一窝蜂又来了好几拨人。两个家长带着小孩儿进来,女孩儿很快点好了,男孩儿选了很久,妈妈说:“以后你每周的零花钱就存一些起来,这样一周来尝一个味道不就很快能全部喝一遍了吗?”
小孩儿们刚走,店里安静片刻,又来了两个年轻人,刚进门两人还没张口,李叔一眼就发现了女生今天穿的学士服:“小何今天拍毕业照吗?”
小何:“大叔,赶快给我做两杯奶茶,渴死我了,今天拍了一天没喝水。”说话间能看见她的粉色眼影一闪一闪的。
李叔:“这是你闺蜜吗?”
两人害羞的笑起来:“是的是的,是闺蜜。”
在交大上学的小何几乎每周都要来喝奶茶,已经毕业的她即将去上海继续读研,她盘算着离开成都前的一周还能再喝两次。
她进门也不看菜单,全凭李叔安排,旁边的朋友提醒她:“你都喝第三杯了!”
她说:“那又怎样,我又不吃晚饭,再说以后都喝不到了。”
喝完茶,小何拉着李叔拍照,李叔有些激动:“就像提前看到自己女儿穿学士服的那天。”
两人要走时,李叔不准小何给钱说今天免单,还一个劲儿的对着男生夸她:“小何性格特别好的,开朗热情,还来店里做志愿者呢。”像是在夸自家孩子一样。
小何和朋友脸都红了,马上说“真的是很好的朋友,是在实习时认识的。”
奶茶店要打烊了,又推门来了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整个空间从普通话突然切换成了闽南语频道,李叔和他一阵乒哩乓啷,让我们周围一圈的人都静止了,大家抬头想努力分辨他们说什么,但是一个字都没听懂,对话以男子点头说“吼啦吼啦”结束。
旁边有人冒了一句“我现在是在台湾吗?”
中年男子是李叔的老乡,也是附近李氏家传面的小老板,仿佛自来熟一样跟我们说起李叔:“他经常不开门的,前两天来他都关门嘞。”
他幸运的喝到了最后一杯米粑粑奶茶。
李叔的奶茶店开了快5年了,如果遇到他出去玩儿,或者女儿学校有活动,店一关就是半个月。因为卖的都是回头客,也不做外卖,所以反倒自在。
从花照壁C口出来,就能一眼看见他的店。选址在这里,是因为每次从台北飞1800公里来成都,坐7号线环线回家都会经过花照壁,这个地名在李叔眼里就是成都最美的地名,当时就想不管以后做什么生意都要把店安在这里。
五年时间这个店发生过太多故事,墙上满满当当的字和满满当当的照片就是一部社区小店史,照片都是李叔拍的,记录了几百位熟客,字是客人们的随笔,有祝福有许愿。
这家店乍一看很像以前中学门口的奶茶店,但稍微待一会儿就觉得这里很特别。“饮以为傲”“辣蕉”“成都冲鸭”这些文案就让人觉得果真台湾人很喜欢用谐音梗啊。
没有此起彼伏的外卖订单声,唯一的店员就是老板,不急不躁的氛围让我也不知不觉喝了三杯奶茶,期间最惊讶的是这样一个热情活泼的大叔,会在聊天中三次哽噎。
一次是偶然被网暴的时候,有很多不认识的人去网上帮忙澄清正名。
另外两次都是因为提到自己的两个女儿,已经奔甲子的年纪不知道还能否看到女儿穿学士服、不知道还能不能参加女儿的婚礼。门上写着“如果您有困难,本店提供免费自助套餐。”也是想到未来有一天如果女儿遇到困难,会遇到好心人能帮她们一把。
这位快到退休年纪还在便签上写文案写到凌晨三点的大叔,这位每个人走的时候都要拱手说谢谢的大叔,这位很懂网络用语喜欢创新创造的大叔,一瞬间你觉得他是同龄人,一瞬间看他微弯的脊背又觉得他是父辈。
就是这样一家小店,路过总想过来坐一坐,你叫不出老板的名字,但仿佛跟他又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