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帛书版德经: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在《道德经》帛书版的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生选择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观点:“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指导,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真正的智慧和力量,不在于外在的虚华,而在于内在的质朴和厚重。
---
一、理解“大丈夫”的境界
老子在文中提到“大丈夫”,这是对理想人格的描述。大丈夫并非指身体上的强壮,而是指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坚定信念和深厚修养的人。他们能够超越世俗的诱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追求真正的价值。
1. 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厚”代表着质朴、厚重、深沉,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智慧。“薄”则是指浅薄、浮躁、表面化。大丈夫选择“厚”而摒弃“薄”,意味着他们注重内在的修养,追求深层次的智慧和道德,而不是沉迷于表面的成就和虚名。
2.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实”指的是真实、质朴、本质,“华”则是指虚华、浮夸、外在的装饰。大丈夫选择“实”而摒弃“华”,意味着他们追求真实和本质的东西,而不是被外在的虚华所迷惑。这种选择体现了对自然和本真的尊重,也反映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
二、为什么“去彼取此”
老子提出“去彼取此”,即摒弃浮华和浅薄,选择质朴和厚重,这一观点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和现实意义。
1. 从哲学角度看
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是“道”,而“道”是质朴、自然、无为的。真正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于对“道”的理解和践行,而不是外在的虚华和表面的成就。选择“厚”和“实”,就是选择与“道”相契合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2. 从社会现实角度看
在老子所处的时代,社会道德逐渐退化,人们越来越沉迷于外在的虚华和表面的成就,而忽略了内在的修养和本质的价值。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浮躁。老子通过“去彼取此”的观点,呼吁人们回归质朴和真实,以重建社会的道德基础。
---
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的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选择,很容易被外在的虚华和表面的成就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在的修养和本质的价值。
1. 个人修养方面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外在的成功和虚名,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老子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于内在的修养和质朴的生活方式。选择“厚”和“实”,就是选择一种更加真实、更加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2. 社会价值方面
在社会层面,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浮躁的现象,比如过度的物质追求、表面的成就主义等。这些现象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浮躁。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应该回归质朴和真实,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本质的价值。
---
四、如何践行“去彼取此”
老子的思想不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实践中的智慧。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去彼取此”呢?
1. 注重内在修养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追求深层次的智慧和道德。这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学习哲学、冥想等方式来实现。通过这些方式,我们能够逐渐摆脱外在的虚华,回归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2. 选择质朴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方式上,我们应该选择质朴而非浮华。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物质享受,而是要避免过度的物质追求和表面的虚荣。通过选择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内心的需求和本质的价值。
3. 倡导真实的社会价值观
在社会层面,我们应该倡导真实、质朴的社会价值观,反对浮躁和虚华。这可以通过教育、文化宣传等方式来实现。通过倡导真实的社会价值观,我们能够逐渐改变社会的风气,重建社会的道德基础。
---
结语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一观点,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指导,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它提

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于内在的质朴和厚重,而不是外在的虚华和表面的成就。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铭记老子的智慧,选择质朴而非浮华,追求真实而非虚荣,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