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秦朝历史中,有这么个家族,它因秦而兴也因秦而衰,像蒙恬蒙毅两位秦朝大将军都是该家族的代表人物,但纵观其家族历史,你们可以发现蒙家并非是秦朝的本土家族,而是作为外来者,将家族命运与秦朝所捆绑。
蒙氏的起源
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蒙氏源自于西周,是掌管当时周王室在蒙山(今山东省中部)设立祭坛的家族,最初还不是蒙氏,但伴随着家族人作为蒙山祭司的日子久远了,与其有了渊源和情感,就开始以山为姓,称作蒙氏,后来把家族迁到秦国的祖父蒙骜就是他们的后裔。
但问题来了,蒙山与秦国可是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路,哪怕是现代想过去也得花上不少的时间,这蒙骜为啥要迁这么远,要知道作为古时的祭司掌管的可是国之重事,地位超然也不是一般人能动的,哪怕是齐国国主,也得掂量掂量动后的代价。
不动是不动,但当时齐国国内政权动荡不安,齐湣王与把持朝政的孟尝君不对付,双方恨不得去吃掉对方的骨血,这也就算了,后来孟尝君叛出齐国,可他不甘心,就游说各国,促使以燕国乐毅为首的五国联军,以近乎灭亡齐国的结果收尾,这让田单感觉大事不妙,赶紧使出浑身解数“力挽狂澜”,才得以收复了部分故土,但齐国本身已经衰弱不堪了。
这让本来想大展身手的蒙骜对其没了信心,后来听闻秦王广纳贤才,而其国力还颇为强大,于是乎就不远万里的跑去秦国求机遇,这才在日后有了秦国蒙氏。
进击的蒙氏
君择臣,臣亦择君。此次去秦国虽路途遥远却极其值得,瞧瞧,在齐国默默无闻的蒙骜,很快就被秦昭王发现了其才情,礼贤下士后给了他个带兵的职位。
蒙骜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很快就在战场上展露出自身极其出色的天赋。
蒙骜前半载的“默默无闻”是有才而不受重用,这也说明,你就算有天大的才情,没人发现,不去用也多半是白搭,因此在民族大义范围中“择良木而息”是很有必要的。
到了第三代就更了不得了,蒙恬蒙毅两兄弟相比许多人都是听过的,他们把后来扰袭中原的匈奴打得找不到北,若非匈奴即时逃往北方大漠,怕是早已经被这对兄弟给摧毁了,其次,两兄弟跟着父辈,一同与秦王政扫平六国,见证“千古一帝”的霸业,后驻守长城守护我华夏民族太平。
由此看见蒙氏三代人对秦朝的忠心与付出,劳苦功高也非蒙氏莫属,以至于成为秦国支柱将整个家族命运与秦王朝联系在一起。
始皇帝在时,蒙氏的风头、名望与威势都到达了顶峰,家族鼎盛都莫过于此,但好景不长的是,秦王朝的变故发生了。
与秦王朝一同陨落的蒙氏
始皇帝太强大了,仅仅用了十几年就完成了别人百年都不可能完成的功业,积极改革,推行郡县,另一边镇压着所有的“不轨分子”,秦皇在时,国家安逸的打紧,可偏偏秦皇不在了,这让以往被“压制”的不法分子都冒出了头。
秦王朝只是秦始皇一人的秦王朝,他的陨落注定了这个王朝的“终焉”,因为没人能再像秦始皇那样,镇压一整个时代。
也许后来的赵高等人没动歪心思,蒙氏兄弟能成功保护“扶苏”即位,或许尚有可能将这个即将动荡的王朝拖离深渊。
但是没有也许,平庸无能的胡亥,与奸贼赵高一起对始皇帝的“诏书”有了想法,改诏书,并借机‘诛’扶苏。
不知扶苏是真的性子太软了还是怎么样,在谁看都觉得奇怪的诏书下“自杀”了,让胡亥一系成功篡夺权力,一时间国家动荡不堪,四处借着“扶苏”名头起义者也都是数不胜数。
而蒙氏呢,对此是无力回天的,有心阻止却碍于赵高李斯与胡亥的勾结打压,最终成了秦王朝的“陪葬品”。
蒙氏被打压的局面是必然的,蒙氏是秦始皇的心腹,是忠君的,就连始皇帝“一怒之下”将太子扶苏发放到蒙军监军的举动,也都是让其去磨砺扶苏,“扶苏党”的标签是摘不掉的,而忠于秦始皇的他们也不会摘。
因大秦兴起而兴,也因秦朝衰亡而亡,他们的命运早早就与这个王朝相连到了一起,于是显赫一时的蒙氏,在那群“贼人”的操作下族灭了,而随之而来的,则是秦王朝灭亡的尾声。
以项羽,刘邦为首的起义军,用极其强势的力量扫平秦国大部分有生实力,最终以刘邦攻占咸阳来给这个强大的王朝划上句话。
蒙氏子弟没有什么“废物”,皆是一等一的好手,在父辈的教育下牢记着忠于国家为国出力的思想,他们的陨落是千古一大憾事,若是仍难留存,对国家对民族也都是一大幸事。
参考资料: 《蒙氏家族与大秦帝国》
《蒙恬、蒙毅-百度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