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锣圩镇不知名古桥,不保护起来就彻底坍塌了

微笑的向阳而生 2025-01-11 13:38:35

游玩锣圩镇后走小路回隆安,路过三栗村时看到一座不知名的古桥,可能是废弃已久几近坍塌。农村或许这样的古桥多肉麻,好歹是座桥,而且是历史悠久的古桥,为何不保护起来而任其自然风化后坍塌,若不及时保护想来这道靓丽的乡村风景不久就要消失。

古桥为横跨干枯小河的两孔平桥,是三栗村前往锣圩镇公路的重要桥梁,修建年代不详,据目测应该是清朝时期修建,桥龄不少于150年。150年的古桥说长也不算长,说短也不短,按25年一代人来算也得是6代人,前2代人的坟墓都成为黄土,也就是说修建古桥的人都不知去向了。

整座桥的原材料都是岩石,三栗村东、南两边都大山包围,取材应该非常的方便。桥墩都是大岩石砌筑而成,看不到一丁点水泥或者石灰,想来粘土应该是糯米。可叹的是没有水泥做粘料的情况下,桥墩稳坐泰山,若不是人为破坏,想来桥墩再来个150年都不会损坏。

砌筑桥墩的巨石得有上百斤重,没有机械设备的年代,能够搬起这么大的岩石,想来这个人应该是个大力士。要知道清代的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瘦的走路都不稳,风吹几乎要跌倒,不要说搬石头,能正常走路就不错了。当然也有例外的,就好比如搬起巨石修建大桥的人当时的伙食应该非常好。

桥面是两块巨石拼接直行,巨石长有两米,两块巨石拼接直行,宽度也仅有0.5米,也就是说古桥长4米左右。桥面在行人脚板的摩擦而岁月的洗礼下变得非常的光滑,此时不下雨,看着桥面有点反光是不是感到疑惑?其实不是湿润而发光,而是夕阳照耀下而反光。

桥面的石板拼接处一块有孔一块没有孔,给人的感觉是两块石板都有孔,孔是拼接牢固桥体,只是在时光的洗礼下上头的石板孔槽给磨平。整洁的桥面同时也想象的出来,此桥已经多年无人走,要是有人走的话应该留下脚印,即便没有脚印至少桥面非常的脏。

桥面两块石板不知几斤重,肉眼看应该不轻,若是单个人能扛起来的除了大力水手也没有他人,若是大力水手参与这座桥不知耗费多少菠菜。若不是大力水手参与修桥,而且全是人工修桥,想来参与修桥的人数应该不少,光抬这两块巨石就得用上10来个人。修建这座桥所耗费的石材、人工、费用应该是一笔巨款。

前文说的清朝时期修建,古时的工程向来不讲工钱,讲的是多少斗米,参与修建桥梁的村民不能说发财,但所领到的大米足够全家人吃得上大半年。假如不是清代修建而是集体经济时期,参与修建桥的村民更是领不到工钱,领到的则是公分,以当时先进分子评12分算,参与修建这座桥的村民领到的公分都是8分起步,8分回到生产队足以吹个大半个月,没准还能带红花。

桥的下游10米处修建一座两孔拱桥,路面已经硬化,老桥之所以废弃是因为满足不了现在的交通需求。老桥修建的标准是人行桥,上限是独轮车和两轮车,无奈桥体随着时间推移最后陈旧而废弃。桥头有块指示牌写着“窄桥”注意通行,莫非这座桥叫窄桥?若此桥叫窄桥,听起名字不仅有趣而且更符合此桥的实际情况,请问知情人此桥叫窄桥吗?

行走在桥面上感觉真有点穿越时光隧道,仿佛将自己带进此桥所拥有的年代,有穿越感只是此时的感想,不可否认的是此桥确实是一座危桥,严禁通行。普通的乡村路小桥竟然仍写出这么多文字,有时候都佩服自己,文化不高码字能力还真有点水平,此文纯属瞎扯,没有太大的历史价值和阅读价值,如有幸看到的条友就当茶后文看,心还算大尽管喷论,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0
微笑的向阳而生

微笑的向阳而生

微笑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