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架雪车队在德国温特贝格的世界杯赛场上干了件大事情,赵丹和林勤炜这对搭档居然拿下了混合团体冠军,这事儿说起来好像挺简单,但要知道这可是咱们中国队头一回在世界杯拿到这个项目的冠军。
冰雪项目在中国的发展路子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从最开始大家都不太熟悉这项运动,到现在能在世界杯上跟世界强队掰手腕,这中间经历了特别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运动员们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训练,在寒风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这种付出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特别是像赵丹这样从南方来的运动员,对冰雪运动的适应过程更是要付出双倍的努力。
教练组在选拔运动员的时候也是费了不少心思,他们会从田径、体操这些项目里面找有潜力的运动员来转项,因为钢架雪车需要运动员有很好的爆发力和平衡能力。
说到钢架雪车这个项目吧,其实对器材的要求特别高,一个雪车造价都得好几万块钱,而且还得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特点来专门定制。
中国队这几年在器材研发上可没少下功夫,跟科研单位合作,研究空气动力学,改进雪车的设计,就为了能在赛道上多快那么零点几秒。林勤炜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现在用的这套装备比以前好用多了,转弯的时候特别顺滑,这也是能拿下好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混合团体赛最讲究的就是配合默契了,赵丹和林勤炜这对搭档平时没少磨合,两个人都得掌握对方的特点和习惯。赵丹第一棒跑出1分01秒46的好成绩,这个成绩在当时就已经排在第一位了,给林勤炜创造了很好的优势。
这次世界杯的胜利给中国钢架雪车队注入了强心剂,队员们都觉得自己离世界顶尖水平又近了一步。黎禹汐和殷正这对搭档拿到铜牌也特别不容易,他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相信在未来的比赛中还会有更好的表现。
现在国内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钢架雪车训练体系,从青少年开始就有专门的培养计划。
各个省市也都在积极发展冰雪运动,不光是北方地区,南方很多地方也建起了室内冰雪场地,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教练员的培养也在同步进行,有经验的外教来华执教,本土教练也在不断学习和提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培养体系。
这几年冰雪产业发展特别快,不少企业都开始投资冰雪项目,这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很大的推动。场地设施越来越好,训练条件也在不断改善,运动员们能够更专注于提高技术水平。
随着老百姓对冰雪运动越来越感兴趣,参与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为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创造了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