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印度却上演了一出“偷着乐”的戏码。4月8日,孟买举办的名为“崛起的巴拉特”峰会,印度工商部长戈亚尔高调宣称,这场看似残酷的全球贸易混战,实则是印度“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戈亚尔甚至将中美博弈比作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国际秩序重构,认为印度有望借机取代中国成为“新世界工厂”。
乍一听,好像有几分道理。过去十年,印度制造业工人数量增加了800万,政府推出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也吸引了三星、苹果等巨头在印建厂。戈亚尔信心满满地表示:“印度产品远优于中国,我们将帮助世界重塑产业链。”
但现实却给了印度一记响亮的耳光。尽管制造业工人数量增长,但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却从2015年的16.1%跌至14.7%,甚至低于越南的25%。
更讽刺的是,印度电子制造业的供需缺口高达1500亿美元,汽车零部件精度比中国差两个等级,连火车车轮都需从中国进口。
这种“组装代工”的产业模式,让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始终扮演着“二传手”角色,而非真正的“世界工厂”。
莫迪政府的“千载良机”论调,实则是想在中美之间玩一场“平衡游戏”。一方面,印度通过削减美国摩托车、威士忌等商品的关税,换取特朗普政府的“豁免承诺”;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示好,拟恢复直航、放宽电子元件进口限制,试图左右逢源。
然而,美国的反应却让印度陷入两难: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将印度87%的对美出口商品纳入加税清单,迫使印度在农业开放、数据监管等敏感领域让步。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若盲目追随美国对抗中国,只会沦为地缘政治工具。”
这句话在印度汽车产业身上得到了验证:特斯拉与印度政府谈判六年无果,而中国车企却凭借成熟的供应链和成本优势,在东南亚市场大杀四方。
印度的“骑墙术”看似精明,实则暴露了其产业竞争力的短板: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没有稳定的政策环境,仅靠“口号式改革”难以支撑“取代中国”的野心。
面对印度“趁火打劫”心态,中国并未选择针锋相对。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明确表示:“中印关系虽历经风雨起伏,但保持向前发展势头,友好交流合作始终是主流。”
这种表态既是对印度示好信号的回应,也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决心。事实上,中国已主动扩大对印度商品的进口,仅在2024年就为印度企业提供了价值23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
戈亚尔们或许认为,中美缠斗越久,印度就越有机会“捡漏”。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投机逻辑终将破灭。越南曾因承接三星产业链而风光一时,却在2024年因美国关税政策损失了50亿美元出口;欧盟试图通过“绿色壁垒”打压中国光伏产业,结果反被中国技术反超。印度若继续沉迷于“取代中国”的幻梦,等待它的很可能是同样的命运。
反观中国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国正推动全球供应链向更包容、更均衡的方向发展。在数字贸易、新能源等领域,中国提出的“发展例外”规则,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了更多话语权。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印度“损人利己”的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美关税战的硝烟终将散去,但印度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是继续充当美国的“马前卒”,在产业链重构中充当“炮灰”?还是放下傲慢与偏见,与中国携手改革全球贸易规则?答案不言而喻。
若莫迪政府仍沉迷于“民粹主义表演”,用“印度制造”的口号掩盖产业空心化的现实,那么这场所谓的“历史机遇”,终将成为印度的又一场幻梦。
而对于中国来说,印度的躁动不过是全球化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智慧,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力量。毕竟,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趁火打劫”的投机者,而是那些脚踏实地、推动合作共赢的实干家。
天涯左岸
印度加油,这机会都抓不住,也是该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