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太子找磨刀石,却把刀子和磨刀石一起搞废了-李世民的昏招

纸布鱼 2024-09-04 22:50:45

前一段时间有个热播剧《庆余年》,里面很重要的故事线是太子,二皇子的争夺皇位,其实对历史比较熟悉的人一眼可以看出,小说作者这是完完全全是照抄了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三个皇子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故事。

太子这个位置光鲜无比,往前一步就是皇帝,历朝历代都是各个皇子眼热的争夺目标。

皇子夺嫡也是个最为危险刺激、赢者通吃的游戏,成则生杀予夺,败则人头落地。

皇帝对太子的教育也是很重视的,毕竟关系到帝国的未来兴盛和自己的千秋留名。

有教育成功的,如雍正对乾隆的培养,也有失败的,如康熙的太子胤礽,做了37年的太子,两次被废,最后圈禁致死。

下面说一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为培养储君的“业务能力”,李世民甚至煞费苦心搬出另一个儿子李泰,如同磨刀一样,想把太子磨砺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在诸皇子中出身最为尊贵,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可他在后来的一系列骚操作中把自己的优势败了个精光。

李世民其实一开始是很喜欢李承乾的,早早把他封为太子,煞费苦心地培养他。

如果按套路走下去,李承乾可能会顺利当上“皇三代”皇帝。后面他的命运就没有这么悲催了。

但李世民是什么人?是中国的“千古一帝”,军事能力,治国能力都是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雄主。

隋未天下大乱,李渊还在犹豫要不要造反时,正是李世民在关键时候促使李渊下定了决心存取天下,李世民二十多岁就带着李靖‌、侯君集、李绩‌这些名将荡平天下,当皇帝又后创造了有名的“贞观之治“,正是他亲手开启了千古称颂的大唐盛世。

如此雄才大略的的君主,难免对接班人的要求过高,也间接导致了诸子夺嫡,两子幽闭至死的悲剧。

李世民为了“提升”太子的能力,煞费苦心制定了培养计划:

找名师出马

派房玄龄、魏征等正直名臣教导及规劝太子,但效果不佳。

长大后的李承乾喜欢声色犬马,宠信一个叫“称心”娈童,和称心同游同卧,唐太宗怒不可遏,直接派禁军闯入东宫杀了称心,李承乾伤心过度,几个月时间不上朝,还在宫中为称心树冢立碑祭祀。

《旧唐书》:及长,好声色慢游,然惧帝,秘其迹。临朝,言谆谆必忠孝,退乃与群不逞狎慢。

李承乾还是突厥文化的小迷弟,常召集一批小弟玩coysplay,在宫里架上突厥人的帐篷,模仿突厥人发型和衣服,模仿突厥人交战,以刺杀流血为乐。玩得也是够HIGHT的。

《旧唐书》:又使户奴数十百人习音声,学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橦跳剑,鼓鞞声通昼夜不绝。

让太子开始接触实际工作,培养治理国家的实干能力

李世民刚当皇帝,马上就将8岁的李承乾立为太子

李承乾12岁时,唐太宗又下诏,让他在尚书省听讼,尚书省如遇到有不明的判定,可以去东宫上诉,如果还是不服,再由皇帝裁决。

贞观九年,唐太祖李渊去世,唐太宗守丧,将政事交给17岁的太子李承乾裁决,往后还多次让太子监国。

看得出来唐太宗的确是真心把李承乾当成接班人培养的。

但李承乾正处理青春逆反时期,对老爹煞费苦心的培养不仅不感恩,行为反而越来越狂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

李世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么多手段使出来就象水泼到石头上一样,毫无效果,这时,他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我们可以简称为“磨刀石计划”

简单来说就是李承乾这把刀太钝了,不堪大用,要在石头上磨一磨才能成大器。

找名师和给权力都没起啥作用了,那新的“磨刀石”在那?

就是二皇子李泰。想用李泰这块“磨刀石”把太子这把刀磨得更锋利些。

用二皇子和太子打擂台,激励太子奋发图强,咋看就和当代老师提倡的“挫折教育”,企业里的“岗位竞争机制”差不多呢?

没错,李世民打的估计也是这个主意,作用类似在工厂里挂的“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吧!

聊远了,下面开始说说二皇子李泰这个人

李泰从小是个聪明的小胖子

自幼天资出众, 热爱文学,工草隶, 集书万卷,是书法家、书画收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王府设文学馆,组织文化沙龙。 李泰还主编完成名著《括地志》

由于李泰太胖,走不了几步就气喘吁吁,李世民心疼儿子,特许李泰可以坐轿子上朝,连太子李承乾都要老老实实走路,李世民对李泰的溺爱还不仅于此,很多方面还超过了太子。

一是李世民对李泰大肆封赏。李泰年仅9岁,李世民便封李泰为越王,封地达到22州。按规矩,封为郡王后,就得到封地去。可李世民却舍不得让他出去,“不之官”。在朝臣苦苦进谏下,又搞“曲线救国”,让李泰任雍州牧,也就是管理京城的长官。这样,李泰就可以名正言顺留在身边了。

二是李世民让李泰逾规居住。贞观十年李泰封魏王,入住武德殿。武德殿临近太子的东宫。在旁人看来,李世民把李泰和太子李承乾一样对待。一边是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呵斥和责罚,一边是李世民对李泰重重封赏,还让他住在那样的敏感之地,难免不让人猜疑啊!

正因为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宠异如此”。

但也催生了相应的恶果

首先让李泰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把亲兄长承乾拉下了马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了,而且父皇的宠爱让太子对自己已经恨之入骨了,以后太子当上皇帝,自己还能有好果子吃?所以李泰最终还是一狠心,走上了不能回头的夺嫡之路。

其次让朝臣也认为皇帝已经对太子不满意,有了换储的心思,

对于臣子来说,拥立之功最大,一时之间,大臣开始纷纷投效李泰,推动李泰谋夺太子之位。

李承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得牙痒痒的,也开始召集人马进行反击。

一时之间,两个政治集团相互攻击,各使阴招。

李承乾先是派纥干承基刺杀李泰,未能成功。随后李承乾开始向老爸学习,他结交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想发动政变,意图来第二个“玄武门之变”

但李承乾运气太差,贞观十七年,齐王李祐造反,兵败之后朝廷审查逆党,结果纥干承基被抓,举报了李承乾意图政变的密谋,于是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李元昌被赐死,侯君集等人被斩杀。

李泰一看机会来了,本来他如果聪明点不掺和这事,说不定李世民会考虑让他当太子,但利令智昏,李泰心急火燎地跑到李世民面前,说现对老爸承诺自己当皇帝之后,一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让弟弟李治继位。

这还是人话吗?正在为李承乾的事伤心的李世民就此对李泰产生了疑惑。

连出昏招的李泰又威胁李治,这个话后来被李治告诉唐太宗,唐太宗震怒,此后李泰被废迁往均州

废了李承乾,也不立李泰为太子,而是选择了懦弱的李治当太子。

李世民解释原因时说:“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

就是说,如立李泰为太子,则意味着太子之位是可以通过靠玩手段得到的。所以他不立李泰

而且李世民还说:“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要把“不允许用心机手段来争太子的位置 ”,这个规矩要永远传下去。

呵呵!真好笑啊,李世民自己的皇位也是靠玩阴得来的,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太子李建成,现在又来规定后代不得靠玩手段和权术上位,真是天大的讽刺。

李世民自己两个最出色的儿子,被他自己拿来相互竞争磨炼,就象磨刀石和刀子一样,没想到刀子磨断了,磨刀石也报废了。

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类似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

如同李世民的孙子李贤被逼死前写的诗句,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