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开年两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飙至118.5GWh!

俺是元小锂 2025-04-14 21:17:20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

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7%,而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32%,说明单车带电量在增加,电池容量提升或车型更偏向高续航的车型。中国占据59.3%的份额,前十企业有六家,说明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强势地位,涉及到政策支持、产业链优势、企业竞争力等因素支撑。

国轩高科同比增长77%,远高于行业平均,这是因为在技术突破、市场扩张或客户合作。磷酸铁锂装机份额首次超过三元电池,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其中,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据全球59.3%的份额,排名前十企业占据六席,国轩高科同比增幅最高,达到77%。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配套装机大幅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份额首次超过三元动力电池,占比49.9%。

2025年1-2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累计销量达228.0万辆,同比增长27%。这一增速虽然较2023年同期(约35%)有所放缓,但仍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市场(-2%至-3%),显示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不可逆趋势。

从区域分布看,中国、欧洲和北美三大市场继续主导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但增长动力呈现差异化:

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国家

中国市场:在补贴退坡后,市场逐渐转向内生驱动。2025年1-2月销量约135万辆,占比59%,同比增长25%。渗透率已达45%,进入成熟期。

欧洲市场:受碳排放法规趋严推动,销量同比增长30%至55万辆。德国、法国等主要市场渗透率突破35%,但东欧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短板。

北美市场:特斯拉Cybertruck、Rivian R2等新车型拉动下,销量达32万辆,同比增长35%。IRA法案本土化要求加速供应链重构。

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开始释放潜力,销量同比增幅超50%,但基数仍较小(合计约6万辆)。这一区域或将成为未来5年全球增长新引擎。

高端市场(单价4万美元以上):占比提升至38%,800V高压平台、高阶智驾成为标配,代表车型如蔚来ET9、奔驰EQXX。

经济型市场:五菱宏光MINI EV、比亚迪海鸥等车型在发展中国家快速铺开,带动10万元人民币以下市场占比达29%。

商用车电动化:物流车、矿卡等细分领域渗透率突破15%,宁德时代发布重卡专用磷酸铁锂电池。

同期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118.5GWh,同比增长32%,增速高于整车市场,反映单车带电量提升趋势(平均约52kWh/辆,较2023年提升3kWh)。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占据全球59.3%的份额,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巩固。

头部企业加速分化

宁德时代:以36.8%的全球市占率保持首位,主要得益于特斯拉Model 3/Y、理想L系列等爆款车型订单。

比亚迪:自供比例下降至65%,外供客户拓展至丰田、起亚,全球份额提升至18.2%。

国轩高科:依托大众集团MEB平台放量,装机量同比激增77%,首次跻身全球前五。其高镍三元电池获保时捷定点,打破高端市场壁垒。

日韩企业:松下(9.1%)、LG新能源(8.7%)、SK On(4.2%)份额持续萎缩,主要受美国IRA法案本地化生产要求拖累。

磷酸铁锂的历史性超越

全球磷酸铁锂(LFP)动力电池装机份额达49.9%,首次超过三元电池(47.1%)。LFP电池材料成本较三元低约30%,在碳酸锂价格回落至12万元/吨背景下更具经济性。宁德时代M3P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将LFP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适配600公里续航车型。中国新国标将电池热失控预警时间要求提高至30分钟,LFP天然热稳定性更受青睐。值得关注的是,欧洲车企开始大规模导入LFP电池,大众ID.3、Stellantis CMP平台均推出铁锂版本,标志着技术路线的全球趋同。

全球锂矿产能2025年预计达180万吨LCE,短期过剩导致价格承压,但固态电池商业化(2027年前后)或引发新一轮需求激增。德方纳米、湖南裕能合计占据全球60%份额,但面临钛酸锂、钠离子电池的替代压力。中国已建成1.2万个动力电池回收网点,华友钴业、格林美实现95%以上金属回收率,降低对外依存度。

宁德时代灯塔工厂将缺陷率降至0.5PPM(百万分之一),制造成本下降12%。CTB(Cell to Body)、CTC(Cell to Chassis)技术普及率超40%,提升体积利用率至72%。

三元电池:向超高镍(Ni90+)、硅碳负极方向发展,能量密度突破350Wh/kg,主攻高端车型。

磷酸铁锂:通过锰基掺杂(LMFP)提升电压平台,能量密度有望达200Wh/kg。

固态电池:丰田计划2027年量产,但成本(预计$150/kWh)仍是主要障碍。

2025年初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深刻反映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三大趋势。中国主导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从矿产开采到回收利用的全链条控制;技术路线从性能优先转向成本与安全平衡,LFP的逆袭打破日韩在三元领域的技术垄断;地缘政治与商业创新的双重博弈,本土化生产要求与新兴商业模式重塑竞争规则。

未来五年,动力电池产业将进入"TWh时代",产能过剩与技术创新并存,唯有兼具规模化制造能力、材料体系创新实力和全球化布局视野的企业方能胜出。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将先发优势转化为持续的技术标准制定权,将是巩固全球领导地位的关键。

0 阅读:61
俺是元小锂

俺是元小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