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种玉米怕虫咬,做好防虫准没错,丰收时候哈哈笑
在北方广袤的田野上,玉米一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农作物。每年,无数的农户怀着期待在土地上播下玉米种子,盼望着到收获季节能有个好收成。然而,现实总是充满挑战,其中害虫的侵扰就像一个无形的阴影,时刻威胁着玉米的生长。
玉米从播种开始,就面临着重重风险。刚破土而出的嫩苗时期,是害虫们最先发动攻击的时候。像玉米蓟马这种小害虫,别看它体型微小,每株玉米上若是有三头蓟马,就能在短时间内对玉米的生长造成明显影响。它们吸食玉米心叶汁液,使心叶扭曲变形,无法正常展开。据统计,在没有防治措施的玉米田里,大约有20%的幼苗会因为蓟马的侵害在生长初期就发育不良。
当玉米进入拔节期后,又有新的敌人出现。玉米螟虫就如同一个狡猾的掠夺者。一只玉米螟虫幼虫一生能够蛀食玉米植株多部位,平均每株玉米上只要有1 - 2头幼虫,对其产量就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它会钻进玉米茎秆,破坏输导组织,这就如同给玉米的生命运输管道掐断了线路,导致营养和水分运输受阻。数据显示,受玉米螟虫严重侵害的玉米,产量能降低30% - 50%。这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啊。
到了玉米抽穗期,玉米螟虫的危害更加肆虐。它会在雌穗上蛀孔产卵,幼虫啃食玉米籽粒,让原本饱满的玉米棒子变得千疮百孔。原本一穗玉米能达到500 - 700粒的正常产量,被玉米螟虫侵害后,可能会骤减到300 - 400粒,甚至更少。
面对如此厉害的害虫,有些农户采取的可能是一些传统的防治方法。比如看到虫的时候才打药,这种方式就像是在敌人已经攻进城后才开始抵抗,往往效果不佳。而且传统农药的使用还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过度依赖毒性较强的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会对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对有益昆虫和动物造成伤害,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正确的防虫方法应该是一套全面而系统的体系。
首先是农业防治方面。选用抗虫品种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例如某些新型的玉米杂交品种,经过了专门的培育,对多种害虫有着天然的抵抗力。这些品种的玉米种植面积在总种植面积中的占比逐年提高,现在已经达到了10% - 15%左右,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轮作也是有效的手段之一,玉米与大豆交替种植,大豆根瘤菌能改善土壤结构,同时改变了害虫的生存环境,研究发现,实行轮作后的玉米田,害虫的发生率降低了约30%。
物理防治也大有可为。设置诱虫灯,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一盏诱虫灯平均每晚可以诱捕害虫成虫30 - 50头。这些害虫成虫被诱捕后,就无法再产卵繁殖下一代,从而减少了害虫的基数。
生物防治是一种非常绿色环保的方法。例如释放赤眼蜂,每亩地释放1万 - 2万头赤眼蜂,它们会将卵产在玉米螟虫的卵内,使玉米螟虫的卵无法孵化,据统计,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虫的效果可以达到70% - 80%。还有利用白僵菌来防治玉米螟虫,白僵菌感染玉米螟虫后,会使害虫僵化死亡。一公顷玉米地释放适量的白僵菌制剂,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虫的种群数量。
化学防治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在必要时也得合理运用。要选择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按照科学的剂量和方法使用,比如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针对螟虫防治,每亩使用5 - 10毫升的氯虫苯甲酰胺,这样的用药量既能有效杀死害虫,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北方种植玉米,防虫工作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农户们从各个环节入手,全方位地去防范害虫的侵害。只有做好防虫工作,到了收获的季节,看着那一株株茁壮成长、饱满结实的玉米,农户们才能真正收获喜悦,才能如标题所说,丰收的时候哈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