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花叶病高发区,阴雨寡照地块困境,抗病品种选择法,90农户不知道
在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地形多为丘陵或者低洼易积水的地方,每到种植秋葵的时节,农户们就头疼不已。就说在我们河北中部的一些村庄吧,那边的田园看起来很开阔,土质还算肥沃。可是呢,这里的秋葵种植就老出问题。特别是当遇到连续的阴雨天,一连续下个7天或者半个月,整个田园就像是泡在水里的蒸笼,而秋葵呢,就像被病魔缠身一样。
我就听邻居家二大爷说过,他种秋葵也有好些年头了。有一年,差不多也就是阴雨寡照了一个月左右,那秋葵长得可惨了。叶片上开始出现斑驳的黄色斑块,就像被人狠狠捶了一拳后留下的淤青,而且这些斑块还会越来越大,慢慢蔓延到整个叶片。秋葵的茎也不像往常那么挺拔了,变得软趴趴的,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果实的发育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原本长得饱满茁壮的秋葵,开始一个个变得小小瘦瘦的,还没等长大就被病虫害侵蚀得不成样子。
这时候啊,二大爷就意识到肯定是秋葵花叶病犯了。这病啊就像传染病一样,在那些阴雨寡照的地块里特别高发。而且啊,据他们估算,这种地块的秋葵产量至少要比正常地块少掉一大半,这可把农户们的收入都给影响到啦。
我就纳闷了,为啥这阴雨寡照的地块这么容易得花叶病呢?后来我就找了些懂行的老农聊天,才知道原来啊。在这种阴雨寡照的环境下,秋葵植株自身的抵抗力就下降得很厉害。本来正常的生长环境里,秋葵可以靠充足的阳光和空气来维持自身的健康,但是一遇到连续的雨水和缺乏阳光,就像人长时间待在潮湿又不通风的屋子里,很容易生病一样。
说到这儿,大家肯定想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拯救这些受到重创的秋葵呢?其实啊,在不同地区,秋葵的品种有些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应对花叶病和阴雨寡照的环境上也有不同的表现。
比如说,在江苏南部,那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农田灌溉方便,但气候潮湿多雨,就像华北平原一样,有很多地方秋葵种植面积很广。在这个地区有种叫“水绿一号”的秋葵品种,它的叶子比较厚实,从外观上看,就像是穿了一件厚厚的铠甲。平时在正常的天气里,这种秋葵生长得特别快,7天就能长出好几片新叶。“水绿一号”在抗花叶病方面有一定优势,它的叶片上好像有一层细小的保护膜似的,能抵御一部分病菌的侵害。和那种叫“普通一号”的秋葵比起来就不一样了,“普通一号”叶子很薄,在同样阴雨寡照的环境下,被花叶病侵袭的可能性更大,7天可能就会有叶片变黄的情况出现。
还有在福建的一些丘陵地区,有一种叫“闽葵一号”的秋葵。它和湖南那边的“湘葵一号”也有很大的区别。“闽葵一号”特别适合南方那种湿热又多雨的气候,它的植物茎比较粗壮,像小树干一样,能够很好地支撑起植株,在阴雨寡照的情况下不容易倒伏。“湘葵一号”相对来说就比较脆弱一点,茎比较细,一旦遇到长时间阴雨,就很容易倒伏,而且花叶病的发病率也会提高。
在云南的部分地区,秋葵种植历史也很悠久,有一个当地特有的秋葵品种叫“滇葵”。这个“滇葵”品种啊,和北方的秋葵品种相比差别很大。北方秋葵比较耐寒一些,像在河北的一些地区,冬天如果能做好防护,还是可以少量种植秋葵的,但是“滇葵”是适应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的。它的叶片特别大,大到就像一把蒲扇一样,叶片上纹理清晰,它对阴雨寡照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在那种环境下,一个月内都能较好地维持生长状态。不像北方一些引进的小型秋葵品种,遇到同样天气,15天都可能就出现严重的问题。
那农户们该怎么选择抗病品种来应对这种秋葵花叶病高发的情况呢?首先啊,得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如果是在华南地区的那种多雨水又很热的地方,像海南、广西的北部湾沿岸,那些秋葵品种像“桂绿一号”“海绿一号”等可能就比较适合。这些品种就像是当地环境的孩子一样,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特点。“桂绿一号”,叶片厚实,在长时间的阴雨寡照下,7天的时间就能观察到它的抵抗力还是比较强的,和周围普通品种相比,它的生长态势很好。而“海绿一号”也是,茎比其他品种要粗,叶子也很茂密,能够有效地保持植株内部的湿度,在高温高湿又少光照的天气里也不容易被花叶病缠上身。
在华北的一些雨季的农田,像河南、山东的部分平原地区,可以选择那种适应能力比较强的杂交秋葵品种。比如说“冀秋葵6号”,这个品种在种植过程中,大家发现,在遇到阴雨寡照天气后的15天里,它的表现比其他一些品种要好很多。它生长健壮,叶片翠绿,和那些娇嫩的品种比起来,就像一个强壮的士兵,在面对秋葵花叶病这个“敌人”的时候,更能站稳脚跟。
还有个事儿值得说的是,在选择秋葵品种的时候,不能光看抗病性。虽然抗病性很关键,但也要考虑到这个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就好比在一个村子里种西瓜,有的西瓜品种抗病性强,但是结出来的瓜又小又不好吃,那也卖不上好价钱。秋葵也是这样。有些品种虽然对花叶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阴雨寡照的环境下也能生长,但是结出的果实很小,或者是口感不好,这样也不行。
我在山东的一个乡下有户亲戚,他曾经就吃过这方面的亏。他看到别人种一个看起来很皮实的秋葵品种,抗病性好像很不错,就跟着种了。结果到了收获的时候,发现果实的个头比自己以前种的品种小了一圈,产量上不去,市场价格虽然还不错,但是总的收入没有增加多少。所以啊,大家在选择品种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那大家想想啊,在这个秋葵花叶病高发的时代,阴雨寡照的地块又这么多,不同的品种在不同地区又有这么多的差异,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去深入研究一些本地的小众秋葵品种呢?说不定这些小众品种里就藏着巨大的宝藏,能够让我们在面对秋葵花叶病的困难时候,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