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风骨
汉隶雄风起于笔墨之间,硬骨立于汉石碑、汉摩崖、汉简牍和汉帛书。汉隶雄风铺天盖地,汉隶硬骨顶天立地。
汉隶风骨是小篆强秦之风和汉碑、汉摩崖、汉简、汉帛大汉之骨浑然天成的风骨。
汉隶风骨是指汉代隶书特有的刚健遒劲美学风格与艺术品格,既包含汉代隶书笔法特征,又体现创作者的精神气度。
所谓汉隶风骨,顾名思义,风是大汉风度,骨是大汉骨气。
汉隶以风骨为体,以方圆笔法变化为用,以方笔为刚,以圆笔为柔。 汉隶风骨为后世书法树立了“风韵”与“骨力”结合的典范。
一.汉隶风骨内涵。
汉隶风骨,既有外在的大汉风度,又有内在的大汉精神。既是一种汉文化的风采,也是一种汉民族灵魂深处的追求。
汉代在精神史上是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的时代。
汉代在书法史上是追求艺术精神的时代,让中国书法从此有艺术价值。把汉字刻在汉石碑上,用笔劲道,写出正大气象。刻在汉摩崖上,用笔自然,写出浩然正气。写在汉简牍上,用笔率性,写出气象万千。写在汉帛书上,用笔浪漫,写出楚风汉韵。
“汉隶风骨”是对汉代隶书艺术风格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彰显汉隶在书法史上独特的刚健骨力、雄浑气象与人文精神。汉代隶书不仅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其艺术成就也深刻体现了汉代文化的内在气质,其人文精神也表现汉代精神风貌。
二、汉隶“风骨”特征
1. 汉隶笔法之骨。
汉隶方笔圆笔兼用,方劲与圆融并存。起笔藏锋逆入,行笔中锋铺毫,收笔圆收写出阴柔之美,或顿挫出锋写“雁尾”,写出阳刚之气美。
汉隶波磔劲显骨力。横画平阔刚劲,竖画挺拔峻利,撇画捺画舒展飞扬。
点画方中有圆,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皆体现汉隶骨力。
汉隶风骨笔法特征是以“蚕头雁尾”为核心技法,起笔圆润如蚕头,收笔飞扬似雁尾,线条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节奏感与力度美,是“风韵”与“骨力”完美统一的典范。
2. 汉隶结体之韵。
汉隶扁平取势,打破篆书的纵长结构,横向开张,重心沉稳。或方正取势,或方长取势。结体中正。
汉隶风骨结构特征是字形扁平舒展,横向取势明显,左右开张的布局强化了视觉张力,体现雄强而不失飘逸的审美取向。
3. 汉隶气象之魂。
汉碑雄强朴拙,书风厚重庄严,汉隶风骨有“庙堂之气”,折射出汉代“大一统”文化的恢弘气度。
汉隶风骨精神内核特征是汉隶风骨承载了汉代文化中“雄浑质朴”的精神气质,通过书法线条的刚劲与结构的严谨,书写洒脱自然的品格。
三.汉隶风骨之气。
汉隶风骨凝聚大汉风度,彰显大汉骨气。气运汉隶,汉隶筋健、骨硬、血旺、肉实、气盛,笔笔生风,字字骨立。面对汉隶,一股充塞天地之气扑面而来。
汉碑瘦劲如铁,变化若龙,劲显雄强之气。 汉隶风骨透出“庙堂之气”。
汉摩崖笔势纵逸,雄强朴拙,尽显雄劲之气。 汉隶风骨透出“金石之气”。
汉简牍高古朴拙,
率真天然,劲显雄浑之气。汉隶风骨透出“浩然之气”。
汉帛书楚韵汉风,意趣灵动,劲显雄健之气。汉隶风骨透出“精神之气”。
汉隶风骨不仅是汉代隶书技法的成熟固化,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汉隶刚健而不失婉通,是艺术境界。汉隶法度中蕴含生机,是生命境界。汉隶至今仍是书法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