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5月30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2024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郑州连续七年入围新一线城市前十。
与往年相同的是,城市枢纽性依然是新一线城市的评估标准之一。由此可见,交通枢纽作为城市枢纽性重要环节,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也是城市崛起和繁荣最重要的支撑。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是郑州发展大交通的遵循。
域外枢纽,打通交通“大动脉”。从空中丝路到中欧班列,从网上丝路到海铁联运……一条条铁路、公路、航线交叉纵横串联、血脉畅通,充分发挥着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区位优势。
域内畅通,城市出行更便捷。11条地铁线路形成“米+环”形轨道交通网络,筑就了郑州地下的“钢铁长龙”;400多条公交线路走街串巷、遍布全城,刷新市民出行“幸福指数”,助力城市活力涌动。
发达的交通,有效地支撑了郑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使得企业和居民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务。
提升城市能级
“交通流量”变“经济增量”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纵横捭阖的交通网络,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也是衡量一个城市能级的重要指标。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部地区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对外开放门户、国家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强大的交通枢纽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同时也是郑州释放更强枢纽效应、进一步巩固国际交通综合枢纽优势、带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2023年12月8日,备受瞩目的济郑高铁迎来历史性时刻,实现全线贯通。至此,一个完整的“米”字形高铁网,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延伸开来。作为在全国率先完成“米”字形高铁建设的城市,郑州的交通格局也随之改变。
(飞驰的高铁从郑州东站驶出)
飞驰的高铁列车赋予生活更多可能性,而快速的人员流动也为郑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今年4月4日,国铁集团郑州局发送旅客86.4万人次,创今年以来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
“米”字形高铁成网巩固了郑州的区位优势,加剧了客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为产城融合、资源汇聚、人才聚集、拉动消费等都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以来,郑州经济发展势头良好。1至4月,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2亿元,同比增长4.4%。
如何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把“流量”变“留量”、变“增量”?这也是郑州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今年年初,记者从2024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了解到,今年是交通运输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元年。郑州交通运输局将全力以赴推动交通运输事业闯新路、立新功。
——聚焦优势再造,在打造枢纽经济优势上取得新突破。省道317西段新密段、连霍高速新国道107站等4个项目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
——聚焦服务民生,在推进运输服务改革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地铁6号线一期东北段、7号线和8号线具备条件后开通运营。新增公交与地铁接驳线路20条。
——聚焦数字赋能,在绿色智慧交通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落实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建设部署,推动交通运输车辆低碳转型……
物畅其流、人享其行。从全市交通重点工作任务中不难看出,倡导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对推动郑州交通运输转型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绿色低碳出行是缓解城市拥堵的两大重要手段。然而,随着郑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一条条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公交线路,见证着岁月更迭和城市变迁,也承载了很多郑州发展的光阴故事。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如何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不断满足群众出行新需求,是市委、市政府一直在研究和作答的“必选题”。
而线网优化,就是一剂良方。
适时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调整是城市高效运转所需,也是构建大交通格局的重要举措。
2023年,郑州市交通运输局对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更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针对性的系统安排部署,郑州公交集团以公交线网改革为重点全面推动公交服务提升:打造一批高频骨干线、优化公交与地铁重复线路、解决公交与地铁衔接问题、开行“随需而至”网约公交……
今年3月份,市领导在郑州市城市道路畅通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重点指出:今年全市轨道交通将实现所有在建线路建成通车,通车里程将突破450公里,要持续推进公交与地铁、停车场、共享车的衔接,试点在高峰期客流轨道站点周边建设路内公交“微枢纽”,积极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支撑、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缩短换乘距离,力争实现轨道交通站点1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全覆盖。要持续推进公交线网优化提升,扩大常规公交线网覆盖范围,最大限度提升群众对公交出行的接纳度和乘坐率,推动主城区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尽快达到60%。
公交是最大的民生。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改革也必见实效。
在郑州公交,有这样一条线路,它串联起高新区和金水区的最活跃“经济带”,给沿途市民上下班提供便利条件,它就是科学大道高频骨干线——郑州公交B67路。
B67路优化调整后,客运量大幅度增加,经大数据分析,调整前月客运量27万人次,调整后月客运量最高达到64万人次,成为不少市民出行的首选。
发挥好公交优势,“流量”变“留量”的故事不断上演。
车通、业兴、幸福来。家住大石桥的刘先生,在高新区众业达产业园上班。他说:“现在B67延长后可以一站直达,上班通勤省了不少时间,给日常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多便利,有了公交直通车,更多人都愿意选择留在产业园工作。”
流动风景线
尽显城市繁荣与活力
交通“流动”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繁荣。
今年五一假期,郑州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创历史新高,达到1077.6万人次,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17.6%。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全市共接待游客557.9万人次,入选端午假期热门目的地前十。巨大的流量,也正不断给城市带来实实在在的人气、商机和活力。
然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流动”顺畅的前提是基于一张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络”。
随着郑州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10号线一期、12号线一期、郑许市域铁路开通运营,郑州地铁新增通车里程112公里,运营线路共计11条,线路总长344.83公里,居全国第十名。
郑州城市能级全面提升,郑州公交也随之不断发展,现拥有运营车辆5862台,运营线路400余条,线路总长度5610.6公里。
从地面到地下,一条条穿梭不息的“交通脉搏”,奏响了一首首流动的城市“交响乐”,释放出强大的新动能,为城市发展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加速形成地铁+公交“两网融合”的大交通发展格局,才能更好地提高公共交通的整体分担率和运营效率,更好地满足乘客的高质量出行需求,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5月28日,S229路社区接驳巴士开通。线路开通后,很好地填补了紫荆山路由北向西前往陇海路方向的线路走向空白,并与地铁1号、2号、3号线等线路接驳,进一步丰富紫荆山路、陇海路至火车站区域沿线市民出行选择。
为积极推动公共交通体系综合发展,近年来,郑州全面推动“地铁+公交”融合的“大交通”格局构建,对公交地铁接驳线路运行时间进行进一步优化,强化地铁站点与周边公交的接驳服务,解决市民出行“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郑州公交与郑州地铁换乘“零距离”)
公交地铁的双向奔赴,让市民出行有了“加速度”。与此同时,“地铁一到,公交即发”的“零等候”,更是节约了乘客高峰期的出行时间。
郑州公交22路从省体育中心发车到紫荆山,该线路可无缝换乘地铁1号、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此次“零等候”的推出,主要接驳地铁4号线省体育中心站,22路发车时间与地铁到站时间精准匹配,乘客一出站就能直接坐上公交车,大幅减少换乘候车时间。
今年以来,郑州公交积极探索“公交+地铁”组合出行新方式,由以前的站距同台换乘上升到候车时间的“零等候”双项零换乘,真正实现公交地铁融合发展,科学衔接,精细定位,达到轨道+公交“1+1>2”的效果,构建高质量轨道公交一体化发展,为郑州全面打造“立体融合、高效畅达、体验一流、人民满意”的公共交通一体化城市发展赓续前进,为郑州市民出行保驾护航。
清爽夏夜,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浓郁的烟火气让大街小巷生活味儿十足。然而,能留住人心的不只是城市的夜景,更是城市的温度。
“无论多晚,郑州公交送您回家。”目前郑州市有60条夜班巴士线路穿梭在郑州的大街小巷,贯通连接着郑州夜经济商圈,Y59路、Y61路、Y62路、Y63路……多条公交线路兜住中心城区商圈全域,点亮城市夜生活,为市民夜间出行提供最大便利。
除此之外,707路、710路、268路等多条外围公交线路,覆盖多个郑州周边村镇,填补了郑州周边区域的公交线网空白,确保作为城市新区的居民,能够享受如城区一样的城市公交服务。不仅解决了居民“出行难”的问题,还推进了城市中心城区周边区域发展。
(郑州公交“最美公交驾驶员”展评活动)
作为城市繁荣与活力的见证者,郑州公交驾驶员们日复一日的平凡奉献,是强壮有力的守护者,也是温暖亲切的敬业者。今年5月份,在第六届5.20全国公交驾驶员关爱日之际,为进一步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公交事业的发展,营造关爱、理解、尊重公交驾驶员的良好风尚,不断增强公交职工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认同感,郑州公交集团在全网范围内开展郑州公交“最美公交驾驶员”展评活动。通过职工个人风采的展示,凸显郑州公交行业风采,营造企业关爱员工、员工认同企业,公交尊重乘客、乘客认可公交的文化氛围,不断擦亮郑州公交“爱随车行 温馨相伴”服务品牌。
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现代公共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从加强互联互通到促进民心相通,郑州交通在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郑州实践的开路先锋中,不断擘画出路路相通、美美与共的美好蓝图,以良好畅通的交通环境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油助力,为郑州新一线城市蓬勃发展贡献高质量的“交通力量”。(张倩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