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唐生智逝世,临终前对着子女说道:我还有一个遗憾

夏梓豪来了 2025-04-04 14:13:11

一九七一年,唐生智病逝于长沙,临终前,他把儿女们都叫来,一字一字地说出了他的遗愿。

对于自己的死,他并没有说什么,但却对自己的孩子们说了一句:“我有一个遗憾。”

儿女们问及他与南京保卫战有没有关系,他只是微微摇头,而后一段令儿女潸然泪下的话语,令后世之人唏嘘不已。

唐生智在遗憾什么?

帮助

唐生智生于一八八九年,祖籍湖南省东安县。这一家子成分到底是怎么回事,还真不好说。

唐生智的外公唐本有,早年也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只是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包括唐本有在内的许多湖南人都加入了团练湘军。

唐本有虽没有加入曾国藩的湘军,却加入了席宝田的“团”。不过没关系,这并不影响唐本有的升迁和财富。

唐本有跟随席宝田征战广西,由于战功赫赫,他的官职也是节节攀升,最高的一次升任广西提督,统领广西守备军。

太平天国覆灭后,清朝开始裁减军队,清理战功。唐本有以“吃空饷”的罪名,被告回家去了。

唐生智的父亲唐承绪,是唐本有唯一的儿子,他仗着父亲的关系,在湖南做了一名肥得流油的盐官,之后又在湖南资兴和湘乡一带做了好几个县令。

唐承绪对那些传统的刀枪剑戟并不怎么感冒,他的热情全然倾注在探索那个时代的创新领域——工业发展上。

在东乡,他不仅成功开办了锡矿与锑矿,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一手创办了湖南省的首座发电厂,那段时间,他正担任湖南工业司的领导。

两代人的深厚底蕴,让唐生智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唐生智自幼在私塾读书,后上了新式学校,15岁时被湖南的陆军小学录取,在此期间,他对同盟会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唐生智自湖南陆军小学毕业后,即进入湖北武昌陆军三中学,由张之洞创办,并于其间参加了“同盟会”。

可以说,唐生智在军队里的经验,绝对是相当丰富的。

唐生智在清王朝覆灭后,曾参加过“护法”、“北伐战争”等军事斗争。也许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在北伐战争中,唐生智打败了著名的军阀吴佩孚。

唐生智于1926年在衡阳建立湖南临时政权,并担任湖南总督。他利用国民党的力量,对湖南实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后来唐生智又以北伐军前线总指挥的身份,率领北伐军分成三路向吴佩孚发动攻击,不仅将吴佩孚的部队从湖南赶走,而且一举攻克汀泗桥、贺胜桥这两座吴佩孚的重兵防守之地。

叶挺的第四军团“铁军”,就是唐生智在那个时候的一支军队。

唐生智从来都不甘心屈居人下,他对蒋介石的军队统帅之位垂涎已久。

恰逢长沙会后次日,蒋介石正在检阅各军,骑在马背上,忽然间倒在唐生智的第8军团前面。

唐生智心中一紧,他一向迷信,主帅摔于马下,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有人走到唐生智身边,神秘兮兮道:“总指挥官怎么会摔在第八军团的手里,因为他过不去。”

这一仗打得顺风顺水,又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蒋介石的嫡系黄埔军,在两湖一无建树,又在武昌和南昌大败,怎能不激起他和蒋氏的斗志?

之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宁、汉两国对峙。蒋介石那时固然以反对共党为主,但也有对唐生智的忌惮。

宁汉对峙之后,唐生智成为武汉军政当局的主要军事力量,面对席卷而来的反共风潮,他多少有些同情中共:

先总理的三民主义与如今的共产主义,其最终实现的目的是一样的,因此反对共产主义的人,就是反革命。

他说的这些话,尽管并不完全正确,却显示出了他的态度,并且暂时制止了由于军队内部的分歧而引起的思想混乱。

武汉当局于一九二七年四月决定进行北伐,唐生智出任前线总指挥,河南之战大获全胜。

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军队缺粮,他却向毛泽东求援,显示了他对共产党的信赖。

毛泽东没有辜负他的嘱托,马上联系地方农会,把岳阳的粮食运往唐生智那里,以备不时之需。唐生智对这次的事情,印象很深。

“共产党是个讲义气的人。”因此,虽然汪精卫随后以武汉政府的名义宣布“分共”,屠杀了大量的共产党员,唐生智虽然也支持反共,但比起狠毒的汪精卫来说,还是温和了不少,只把共产党遣送出境。

他并没有忘记过去的恩情,特地派人送给毛泽东两块黄金,嘱咐他尽快逃离湖北,摆脱危险。

保卫南京

尽管宁汉政府同意了对共党的处理,但是这种对抗并未停止。其时,宁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的内讧,李宗仁领导的桂系一场“逼宫戏”,蒋介石被迫退位,南京城出现了一片无主之地。

孙传芳见机会来了,便派密使去找唐生智商量,两面夹击南京,再瓜分地盘。

唐生智也被蒙蔽了双眼,他认为孙传芳不足为虑,所以打算先把宁方给收拾了,好从容地北上,统一天下。

蒋介石从第八军团坠马,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一想到这件事,他的心就忍不住怦怦直跳。

孙传芳虽是警觉,却也是个心胸狭窄之人,在这等重大事件之前,他首先发动了龙潭战役,对南京军队发动了进攻。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老话,谁能占领南京,谁就是王者。他希望能比唐生智更早地占领这个城市。造成这个重要的战略举措缺少呼应,后继乏力。

孙传芳一攻,更是激发了南京军民的同仇敌忾之心,官兵舍生忘死,终于在龙潭打了一场胜仗,打败了孙传芳,又转过头来,展开了“讨唐之役”。

战局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唐生智的预料,他竟然连一招都接不住。他这支队伍人数虽多,又有“百团”之名,但大部分都是从两湖战场上撤下来的残兵败将。

一群乌合之众,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勇气,又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必败无疑。这一战,唐生智元气大伤,麾下兵马不是被打散,就是被收编,几乎全军覆没。

他虽然想要卷土重来,却始终没有成功。一九二九年底,他纠集了自己的老部下,和石友三一起反蒋,结果很快就被敌人歼灭了。

蒋介石为了从根本上打击唐生智的雄心与自信,采用了激烈策略,迫使唐生智只身前往异国他乡,身边无一兵一卒相随。

无奈之下,唐生智只好离开了军队,离开了这片土地。唐生智虽然龙卧浅滩,但是蒋介石仍然不能完全信任他,他不但要剪除他的爪牙,而且要收拢他的心。

所以之后唐生智被召回南京,赏赐他爵位,任命他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一级陆军上将。

他的地位很高,但是他没有权力。从那以后,唐生智就成了南京的“寓公”,每天除了念经,就是诵经,过着悠闲的生活。

当时,南京人常能见到唐生智,每当傍晚,他就会衔着烟卷,漫步于百子亭。不愧是上将军,这排场也太大了吧,身后还有个传令兵,手里还拿着个茶壶。

唐上将每吸一口,都要停下来漱一口,接着又是一个响亮的喷嚏,声音洪亮,引得周围的人一阵哄笑。

蒋介石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唐生智不过是在演戏而已,正因为这样,他的野心才会越来越大。

南京保卫战之后,唐生智返回家乡东安,无意中看到毛主席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使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后来,他回忆道:“尽管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它,但我能感受到它的伟大,也能感受到它对我的影响。”

蒋介石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盲目地企图以武力摧毁中国共军。唐生智来回奔走,并给毛主席和蒋介石打电话,要求两党摒弃兵戎相见的方针,组成一个民主的联盟。

一九四六年,蒋介石不顾《双十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唐生智因痛恨蒋介石,屡次回绝蒋介石的劝诱,反而主动联络旧党,以反内战、求和为贵。

一九四九年四月,国共两党的谈判破裂,中国解放军越过长江,向南京挺进。白崇禧主管两湖防务,企图利用战事扭转战局,使湖南的形势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张,而唐生智这个爱好和平的人,更是受到了所有人的瞩目。

唐生智应湖南省主席程潜之邀,赴南京商谈“和平起义”之事。唐生智在群众的拥护下,出任湖南自救人民委员会主任委员,带领全省民众反对白崇禧“联省自治”,并在全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唐生智在欢迎会上作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说:「兄弟如今已六十多岁,愿意为挽救湖南,自救而尽一份力,为湖南安定,前途光明,为全省统一尽一份力。」

唐生智根据湖南省委的要求,与湘南各地区的武装和中共地下武装进行了联系,为与人民解放军联合,对白崇禧的军队进行阻击。白崇禧为了笼络唐生智,曾数次派人去和唐生智交涉,但收效甚微。

一九四九年八月四日,程潜和陈明仁在长沙举行了一场“通电起义”。第二日,唐生智等湖南各阶层人士联名发出通电,以响应起义,并与各方面合作,推动湖南和平运动的开展。

毛主席听说了湖南的和平起义,同朱德一起致贺信:

“诸位率领三湘豪杰,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伪府,投身于民众革命之中,义旗昭著,薄海恭迎,南望湘云,在此恭贺。”

遗憾

一九五○年,中南海,毛主席为唐生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唐生智:出生于湖南,大革命时跟了老蒋,后来被提拔为国军一级将军,是个很有名望的人。

唐生智来自湖南,毛主席来自湖南,正所谓‘同乡相见,两行热泪’。

“孟潇兄,幸会幸会!身体怎么样?”

“谢谢主席关心,我身体很好。”

“坐!”我知道你是个佛门中人,特意把吴立民叫来的,回头你们两个可以慢慢谈。”

唐生智虽受过新式教育,但他对佛教的信仰很深,对佛法很有信心。

他还在湖南做军阀时,就让手下的将士们皈依佛教,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吴立民是一位国学大师,他的学识和佛法造诣都很高。

毛主席邀请吴立民过来,就是想给唐生智一个台阶下,让他觉得,国家还是很重视他的。

果然,当唐生智得知吴立民要来的时候,很是高兴,对毛主席千恩万谢。

“谢谢主席!感谢政府!多谢各位对我的信任。”

没过多久,吴立民来了,宴会也就开始了。

几杯酒下肚,唐生智回忆着当年跟着老蒋干的那些日子,满脸的惭愧。

“那时候,我跟随老蒋,做了很多坏事。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会尽快投降,不会再发生中国人袭击中国人的惨剧。”

“孟潇兄,你这话可就不对了!依我看,你也算是立了大功,还立了大功!

第一:去年八月,您弃暗投明,率部投降,挽救了长沙人民的生命,使长沙得以和平解放。

第二,你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位伟大的将军,你有资格穿上这身衣服。”

毛主席本是好心,希望唐生智能够卸下心中的负担,没想到适得其反。

毛主席听了唐生智的哭诉,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把酒杯朝天一扬。

“孟潇兄,不如我们去喝酒,如何?为南京牺牲的同胞,干杯!”

一九七一年春,行将就木、行将就木、行将就木的唐生智,深知时日无多,便把儿女叫到病床边,用虚弱但坚决的语气说:

“我有一件事最为遗憾,一直没有完成。”

儿女小声地问:「爸,你说的遗憾,是不是南京沦陷么?」

唐生智的眼中闪过了一丝异色,但很快便摇了摇头,南京那次的失败,就像是一根尖刺,深深地刺在了他的心上,只是他已经将这件事情压在了心底,不想让人提起。

他轻轻一叹:“南京之战,是非对错,都不是我所能改变的,只有一件事情,我临死之前,也没有看到……”

他抬头看了一眼,眼中满是绝望和期待:“我最遗憾的,就是没能亲眼看到两岸统一这一幕。”

唐生智想要统一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与痛苦的总结,他在晚年的日记里一再写道:

“虽然一个国家很大,但是四分五裂的人就会变得很弱小;世界虽然很安全,但是如果不能团结在一起,就会变得非常危险。”

他在数十年的人生阅历中,亲身体验到了国破家亡的痛楚,南京之役,日本人侵略中国,割据局面,以及后来的国内战争,都是在他的亲身体验中,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四分五裂的中国,将其一步步推入深渊。

他叫儿女们跪下,语重心长地说:“我去之后,尔等要为祖国统一尽一份力,此乃我之心愿,亦是毛主席之心愿,亦是历代先贤所未完成之事。

一时间,儿女都是热泪盈眶,默默的点了点头。

一九七一年,唐生智八十二岁于长沙逝世,丧事从简,低调,仅有亲友及几位昔日部下为其送行。

“人死之后,别留下过多的痕迹,只要让后人牢记两点,一是民族团结,二是和平。”这是他最后留下的话

党史联横——唐生智的政海沉浮 作者:万锦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