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才兼备酱
编辑|德才兼备酱
韦廉这位传奇导演终于在新年的钟声中带着他的艺术人生悄然而去。这位"第四代"导演的逝世不仅让影视圈蒙上一层阴霾,也让亲友们哀悼欲绝。然而,彷徨之中,我们仿佛还能听见那位低调而又舍命拼搏的导演,在片场拼尽全力却又心系家人的声音。这个时代的大师就此离开,令人唏嘘。
家族艺术基因的传承韦廉本是一个艺术世家出身的孩子。从他在1945年2月4日出生在上海虹光大戏院的后台,就注定了他与电影的不解之缘。
父亲韦布是一个具有革命情怀的人,早年曾经组织抗敌宣传演剧队奔波于太湖一带,并且每次演出都冒着生命危险。而母亲周敏曾在多部电影中担任演员,也是一位专业的影视演员。可以说,艺术天赋简直流淌在韦家人的血液中。
韦廉的姑姑上官云珠也是当年备受瞩目的表演艺术家,先后参演了众多影视经典作品,是文化部22位电影明星中的一员。然而,上帝对她实在是太不公了,接连遭遇三段不幸婚姻,最终在48岁时选择了自我了结。这种家庭遭遇,无疑给年幼的韦廉留下了深刻印象。
艺术的召唤拥抱了他
尽管出身艺术世家,但韦廉的梦想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小学时代省下早餐钱去看电影,从《无脚飞将军》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满怀敬畏与喜爱。到了中学时期,他更是对滑稽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校参与多次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博得师生一致好评。
1962年,高中毕业的韦廉本想直接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但由于学校没有招生。最终,他阴差阳错地考入了广州华南师范学院英语系。但他的电影梦无法完全放下,所以在读了一年后就毅然退学。1964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人生。
"只要把片子拍好,头发白了又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道出了韦廉对电影事业的痴迷。
十年磨砺 终成大师在入读北影之后,韦廉并非一帆风顺。1964年,他与同学们被下放到河北张家口的军垦农场劳动,整整耽误了4年宝贵的学习时间。直到1973年,28岁的韦廉才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
就以这样的际遇,许多人或许早已放弃,却偏偏是韦廉选择了坚持。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从最基础的场记和副导演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着经验。直到1983年,38岁的他终于获得了首次独立执导的机会。
正是这十年的默默耕耘,造就了韦廉日后成为优秀导演的基石。他常说:"一个好导演,就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种坚持和执着,让韦廉在后来的创作中能出神入化,成就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生命与艺术的完美交织
韦廉是一位追求完美、不服输的导演。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对拍摄细节的极致追求。为了确保史实的准确性,他在拍摄《大决战》系列作品时,一个人采访了超过300位相关人员,甚至连续半个月都失眠。拍摄《太行山上》,更动用了11万余人次的官兵、800多辆战车、50多架直升机等。在拍摄中,他屡次经历生命危险,始终不放弃,这种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导演们为了拍出每一帧画面,真的是拼命了。"这句话道出了韦廉对待电影的狂热与执着。
他曾在拍摄《大转折》时,在暴雨来临之际冲上冲锋舟,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安全撤离。结果不慎落入水中,被救起后还一度陷入昏迷。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恰恰体现了韦廉导演的艺术追求之伟大。
天之骄子的遗憾
韦廉的确是这个时代的骄子。从1945年出生的艺术大家庭,到最终成为中国电影界的"第四代"导演,他的人生足以让我们敬仰。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最终还是与家人缺少了更多相处的时光。
在病房里,韦廉的女儿韦玮望着父亲的遗照,泪珠在眼眶里打转。这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知名女演员,也许永远无法亲口向自己的父亲倾诉内心的爱意和感激。当年,那个会在下雨天骑自行车接送她上学,把她抱上餐桌,随身携带她最爱糖果的慈父,再也无法回来了。
在某种程度上,这位杰出的导演为了电影事业的追求,付出了宝贵的家庭时光。但韦廉的离世,也震惊了整个影视界,他无愧于"第四代"导演的称号,留下了太多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部动人的电影人生。
最后我还想说:生命无常,艺术永存。记住这位导演一生的拼搏,用自己的生命华尔兹,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悟?我们应该如何向他致敬?让我们通过评论区的讨论交流,为这位大师献上应有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