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两年坎,迈过得福寿”,其中第一个坎是指73岁,第二个坎则是84岁。简单来说,就是指如果老人能够平安的度过73岁和84岁,那么基本上就能很容易实现福寿双全、长命百岁的愿望了。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这两个年龄数字呢,其中有什么说法和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这还得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说。其实73岁和84岁分别是孔子和孟子圣人的去世年龄,在当时,能到这一寿龄,算得上是高龄长寿老人的代表了。
我们知道,在过去几千年里,孔孟之道一直都很受大家推崇和尊敬,孔子是儒家的开创和代表人物,也是当时伟大的思想家,成功开创了历史先河,对后世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所以在当时,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很高,很多人在思想和现实上希冀与他看齐。
孔子从公元前551年出生到公元前479年逝世,共活了73岁,可能在现代人眼中,这个年龄并不能算得上是“可望不可即”的高寿,但在当时那个医疗条件较差,且为春秋时期,战乱纷争不断,能活到73岁,在当时已经数得上是长寿代表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自己能和孔子一样享年73岁,甚至还能超过这一年龄,那自然是一件十分值得高兴和自豪的事情。所以,人们便把73岁定位能否成功迈过长寿的“第一个坎”。
第二个坎呢,则和孟子有关。孟子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仅次于孔子的,也被大家称为“亚圣”,他在儒家思想上也有不可撼动的影响力,融合自己思想,将儒学拉到了全新的高度,并不遗余力的去传播、发扬儒学思想教育,即使面对诸多艰难险阻也仍旧保持初心,坚持信念,令人敬佩。
孟子去世时享年84岁,比孔子还要长寿些,这在当时更是极为难得的高寿。被众人所羡慕和敬仰。
在古代,孔孟推崇的儒家思想被普遍所认可,并被大众视为正统思想,大家对读书人的尊敬和推崇已经到达了一个极高的程度,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如果你是读书人,那么你在大家眼中的地位也会直接蹿升好几个档次,自带“高级”光环。
也正是因为大家对孔子和孟子两位圣贤的爱戴和推崇,才将73岁和84岁视为人生的两个坎,一旦能顺利迈过,那么就等于可与圣人比肩,必将福寿双全、长命百岁。
另外,人们之所以那么坚信73岁和84岁是人生两坎,除了受孔孟圣人的影响之外,还和对《易经》的信奉有关。提到《易经》可能有的人不太了解,但也应该有所耳闻。
《易经》堪称是咱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互有感应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就是《易经》的主要理念和思想,通过五行八卦的卜筮来对未来事态的发展做出一定的推理与预测,在古时候地位极高。
而《易经》中认为,人类的生命以12年为一个周期,在经历了3个人生节点后,就已经算是迈入了中老年行列,而古人很多寿命都很难超过60之数,想到达和孔孟一样的两个年龄,就更是一种希冀和愿望了。也正因为孔孟两位圣人和《易经》中的推算周期十分接近,当人体度过73岁和84岁左右年龄周期时,恰好是身体完成了周期年龄,很容易走向终结,也正因如此,人们对73岁和84岁更是慎之又慎,对经验之谈“人老两年坎”的说法更是深信不疑。
在口口相传中,“人老两年坎,迈过得福寿”也就成了老祖宗们普遍坚信且认定的事情,但归根结底呢,也只是反映了人们对长寿的渴望和追求,是没有相关科学依据可言的。古人之所以这么在意,主要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那时候人们受封建思想束缚和生活压力都比较大,人们十分渴望长命百岁、儿孙绕膝,加上当时医疗水平落后,人均寿命普遍不高,大多在50、60岁左右就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所以人们十分看重73岁、84岁两个年龄关节,希望自己能更加长寿。
而咱们呢?生活和物质上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医疗水平也远非古代可比,放眼看去,能到古稀根本不稀奇,长命百岁也不是啥难事,所以完全不需要过度在意和看中这些老祖宗们留下的长寿经验。毕竟年代不同了,咱们所享受待遇和古人完全不是一个层面。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调整好个人心态,保持愉悦的心情,平时适当运动锻炼,饮食全面均衡,定期做健康监测,保持平常心不去过分在意这些俗语,知足常乐,相信不管遇到啥坎儿,那都能轻松迈过!
在这也祝所有看了视频的朋友和家人,都能长命百岁、幸福满满。感谢大家支持,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