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开明、宽容,孩子就不会抑郁?还要掌握真正高效的心理学知识

安汐谈情感 2024-11-03 15:00:41

本文字数约:5588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莫名其妙的症状,进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后终于破案

02、父母要有意识留意、解决孩子的精神心理隐患

03、时代在发展,父母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

上周,我们用了4篇文章,详细地分享了“双相障碍”患者景泰接受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的过程,最终他走向了康复。

相比起我们接诊过的很多患者,景泰的成长经历有一些特殊:

他的父母非常开明、包容。在临床心理干预中,没发现他父母曾采取语言暴力、棍棒教育等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景泰小学时,母亲对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一定要求,如果他考得不好,母亲也会批评,但整体来说不算严厉。

所以,景泰对父母的感情是很深厚的。很多患病孩子一提起父母就生气、愤怒,但景泰更多的是愧疚,觉得对不起父母的付出和信任。

从表面看,景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好像挑不出大问题,但景泰在小学时就想过自杀,高考复读时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心理症状,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在主流精神科大夫眼里,这可属于“重性精神病”!

景泰为什么会得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难道真的如很多精神科大夫说的,这个病跟后天经历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基因遗传等先天因素?

其实,我们深入到景泰的内隐记忆层面后发现,他的病情还是源于后天的经历,他的父母在无意中还是犯了不少家庭教育上的失误,对什么是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以下借着景泰的案例,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希望给为人父母者带来启发:

养育孩子不是宽容、民主、开明就够了,还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掌握高效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及时意识到精神心理隐患,及时积极引导和解决。

01、莫名其妙的症状,进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后终于破案

景泰来接受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之前,曾被主流精神科大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但他从没出现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也就是从没出现过狂妄自大、兴奋亢奋、思维奔逸等症状。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并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他就诊过的大夫之所以这么诊断,很可能因为他出现过严重的烦躁不安和冲动行为。

此图为AI生成

比如他复读时学习状态很糟糕,他内心懊恼,极度自责,竟冲到厨房把家里的碗碟摔了个稀巴烂。

又比如,他有一天晚上突然出现了强烈的不安全感,非常激动,还冲进家里的厨房拿起了菜刀,说要保护自己和母亲,把父亲当做危险分子。

可当他拎起刀之后,仿佛清醒过来了。他被自己的行为吓到了,“我为什么要拿刀?!”他很害怕,担心自己真的会冲动伤人,于是拨打了110报警。

很多主流精神科大夫认为,患者暴躁易怒、行为冲动,尤其是在家砸东西、大发脾气,这也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

但其实这是“激越状态”,是患者有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了。所以,对于景泰来说,更加准确的诊断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而不是双相障碍。

“持刀事件”发生后,景泰父母很担心,把儿子送到了精神科专科医院住院治疗。景泰也很后怕,但又无法解释自己的行为,只能将一切归于病情,所以非常配合治疗。

可以说,这是比较难得的,说明景泰当时的自知力相对完整,也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避免了强制送医带来的二次心理伤害。

不过,就算他积极就医了,主流精神科大夫也无法解释他的症状。父母对他那么好,当时什么也没发生,他怎么会突然那么激动、恐惧呢?

主流精神科大夫也只能把这归结为病情发作,说这个病就是这样,并认为双相障碍的病因主要是“基因遗传”。

即使有些精神科大夫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新进展,也知道不能再甩锅“基因遗传”了,但可能也会说是神经递质浓度异常导致的,甚至说这可能跟围产期母亲的饮食、服药、环境等有关。

听起来好像很科学,但其实还是说不清楚。而且,这样的归因实际上是错误的!

在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中,我们进入了景泰的内隐记忆层面,他想起了当时的心理活动经过,终于破案了。

他想起来,当时一家人在吃饭,他脑海里想起了很多往事,越想越觉得自己没用,对自己产生了极度的愤怒。

母亲看到他很激动,赶紧安抚,说“千万不要拿刀”。结果他一下子被“清醒催眠”了,误以为母亲是提醒他去拿刀,于是冲进厨房拿起了菜刀。

简单来说,其实是景泰当时对自己很愤怒、很懊恼,很想快速发泄这种痛苦的情绪,又错误理解了母亲的话,所以出现了极端行为。

可是,他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释放负性情绪?这是不寻常的,肯定也是后天习得的。

创伤修复师Lucy在景泰的内隐记忆层面继续寻找,竟发现这背后有一个他2岁时的病理性记忆。

当时,景泰在玩一个飞机模型,他很想把飞机的驾驶员小人拿出来,但手怎么也伸不进去。

他很懊恼,就用力摔,最后把飞机模型摔得稀巴烂,终于把小人取了出来。

他想起当时的心理活动:根本不关心玩具是否会被弄坏,一心只想拿到驾驶员,拿到了就很开心。

而且,他转头一看,爸爸正在旁边看着他,不但没有阻止或者责备他摔玩具,还笑眯眯的,一脸爱意。年幼的景泰认为父亲的笑是一种赞许。

那时候,景泰的心里就种下了一个错误认知:我为了快速达到目的,“搞破坏”是被允许的,是没问题的。

当然,随着他长大,一步步接受社会化,他也知道再怎么生气也不能破坏公物、违反纪律和法律。

但如果是在家,不受到外界规则的约束时,他又知道父母很宽容、开明,他就会忍不住用“搞破坏”的方式来释放强烈的负性情绪。

幼儿时期摔玩具,高考复读时摔碗,再到后来的持刀,这其实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

如果再发展下去,景泰觉得摔东西、持刀也无法发泄负性情绪了,也就是“心理耐受”了,那他真的有可能出现更极端的行为,引发悲剧。

又比如很多自残、自伤的青少年患者。他们一开始自残、自伤是为了快速缓解强烈的负性情绪,达到自救的目的。

可是如果他们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越来越多,越来越痛苦,自残、自伤的“解压效果”就会越来越弱。他们往往会加大“剂量”,变本加厉地伤害自己。

最后,如果他们发现这个方法已经失效了,就很容易选择自杀。

02、父母要有意识留意、解决孩子的精神心理隐患

可能,有很多网友还是觉得无法理解。

景泰2岁时那么小,小孩心急,不懂那么多条条框框,也想不到别的办法,所以才砸烂了玩具。

他父亲肯定也是觉得孩子还小,所以很宽容,这有什么问题?总比有些父母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说孩子“坏”“不听话”更好吧?

如果说就这么一件小事情,就导致景泰后来的极端行为,这也有点太牵强了吧?

这里还要展开解释一下。景泰后来激动摔碗、持刀,不只是来源于2岁的摔玩具事件。摔玩具只是最早的一个事件,而不是全部原因。

如果随着景泰长大,他的父母懂得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不要用“搞破坏”的方式来及时释放强烈负性情绪,景泰的错误认知就能得到纠正。

如果他父母还懂得引导景泰掌握正确的解压方式,比如大哭一场、找父母倾诉、运动,甚至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面对问题,培养出高逆商,景泰也不会得病。

也就是说,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要不断调整家庭教育方式和行为底线,不能表面一味宽容、开明、尊重。

可是,他父母一直没有这个意识。

可想而知,景泰从小到大其实出现过很多次“用不正确的方式来达到目的、释放负性情绪”的行为,但父母都没有重视,也没有积极引导。

渐渐地,雪球越滚越大,问题越来越严重,最后他出现了极端行为。

2岁的摔玩具事件只是一个开始,是一个“点”。这个“点”和后面引发的事连成了一条“线”,最后反映了一个“面”:

景泰的父母一直没有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错失了很多帮助孩子消除精神心理隐患的机会。

还有,景泰很容易因为一些较小的感情挫折而长久痛苦,不断精神内耗。

比如他发现暗恋的女孩喜欢的是别人,又发现女友跟其他男性单独散步,认为女友不忠诚,两人相恋了7天就分手等等。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事是令人不愉快,但很快就释然了,但是景泰会因此形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发展出病症。

而且他对于友情、爱情有错误的认知,认为只要自己认可或喜欢对方,那就认定对方了,内心想直奔主题,跳过了互相了解、慢慢建立关系的过程。

所以一旦关系破裂,他心里完全接受不了。他这种认知也会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关系发展。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跟父母有什么关系?明明是他自己在外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其实,这背后还是有很大的家庭教育因素。

在景泰成长时期,他父母没有引导孩子建立健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恋爱观。他们根本没有留意儿子有没有这方面的隐患,更没有积极引导的意识。

而且,因为景泰的父母希望他入读更好的小学,景泰小学6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寄住在舅舅家的,而舅舅、舅妈总是吵架。

这段“寄人篱下”的经历对景泰有非常大的影响。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远水救不了近火,他慢慢对父母关闭了心门,只会报喜不报忧,不愿意跟父母说内心深处的想法。

而长期的孤独、压抑,也让他从小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滋养,内心敏感、自卑,对友情、尤其是爱情就会特别在意、渴求。

这些深层次的心理根源,跟家庭教育方式都分不开。

可以说,景泰父母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以为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学习上尽力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意识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这也是很多父母的“通病”。

他们不是“虎爸虎妈”,没给孩子施加很大压力,但也不懂得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教孩子理性面对、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和挫折。

此外,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知道要解决,也没有打骂,但所采取的方法仍然有问题。

比如,抑郁症患者俊辰的父母也很少采取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还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

俊辰在小学3、4年级时,迷上了一款网络游戏,每天放学都要玩半小时到1小时。俊辰父母意识到要进行一些干预,否则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他们当时没有打骂孩子,因为知道这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他们选择偷偷地把电脑藏起来,试图让孩子找不到。

一开始,他们把电脑藏在家,但一连几天都被俊辰找到了。

俊辰发现电脑那一刻,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自己跟父母斗智斗勇胜出了,自己真是太厉害了,甚至很有“成就感”,形成了叠加性心理渴求。

俊辰父母又调整方法,把电脑藏到了车里。这下子,俊辰在家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了。

他非常焦虑、生气,虽然不得不开始写作业,但满脑子都是玩游戏的事,根本没法静下心来学习。这严重影响了他学习时的情绪和效率。

在这事情上,俊辰父母采取的方式是缺乏智慧的,甚至是幼稚的,想让8、9岁的孩子不沉迷游戏,他们竟然靠藏电脑!

如果俊辰父母懂得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完全可以借助“玩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自律性,甚至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自控,变得更成熟、优秀。

03、时代在发展,父母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

可能有些父母看到这,会感慨:

“何医生,按你这么说,教孩子太严厉不行,宽容开明也不行”;

“养个孩子不但要管学习、身体、品行,还要盯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一不留神就有隐患”;

“现在当父母,真的太难了!”

确实,在现在这个时代,要当好父母,尤其是要当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非常不易。

父母不但要做减法——避免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打压式教育;还要做加法——有意识地学习真正科学的心理学、家庭教育知识。

此图为AI生成

而且,在学习心理学、家庭教育知识过程中,父母要懂得识别哪些知识才是真正科学的、深入的、高效的。

网上的心理学、家庭教育知识铺天盖地,质量参差不齐,有很多只停留于表面,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有的甚至是荒谬的。

父母一定要擦亮双眼!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比如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这才是真正深入而高效的。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了解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是什么,懂得从源头上去预防,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我们不断强调,精准精神心理学已经发现,抑郁症、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

“病理性记忆”至少包括3部分: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不良的归因模式。

父母要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并不是要求父母能直接到达孩子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他们的病理性记忆;

而是指父母要深入地理解,孩子经历的很多事情、接触的很多信息,有可能会进入他们的内隐记忆层面,形成病理性记忆。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要了解其中的规律。比如什么类型的事,容易导致叠加性心理创伤?哪些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不良的归因模式?

父母知道规律之后,就要避免孩子经历或接触这些事和信息;有些实在无法避免的,那父母就要及时与孩子良性沟通,对孩子共情、倾听、积极引导,避免他们形成病理性记忆。

比如,父母要知道,如果总是把孩子交给亲戚和老人照顾,孩子很容易感到孤独、压抑;又或者容易出现“隔代亲”,老人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度夸奖;

那父母最好更多地亲自教育、陪伴孩子,并积极引导孩子如何理性面对别人的过度夸奖。

如果父母知道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解决了生存问题,所以有很强烈的情感需求、精神需求;

那父母就要有意识地提供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不时跟孩子谈谈心,与时俱进,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精神层面的积极引导,与孩子培养出“亦师亦友”的关系。

还有,父母要知道,如果父母总爱在家里吐槽别人、抱怨社会,孩子很可能也会变得遇事就完全外归因,全怪别人,不懂得自我反省,出现人格异常。

那父母就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自我反省,不要做一个总是散发“负能量”的人,在无意中对自己的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那如果父母不掌握这方面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对上面的问题往往是没有意识的。

直到孩子出现很大的问题了,父母才有所意识,这时可能已经错过最佳的解决时机了。

所以,时代在发展,甚至发生巨变,现在这个时代对父母的要求是更高了。

但是,如果父母能用真正科学高效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养育出真正心身健康、成人成才的孩子,让孩子培养出高逆商,这样,父母所收获的成就感、幸福感也是巨大的!是无与伦比的!

希望父母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升自己,以成为孩子心目中的理想父母为目标!这样才能让家庭真正和谐,才能更好地处理“隔代亲”,也才能让所谓的“回旋镖”效应不在自己家庭中发生!

0 阅读:0

安汐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