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是颠覆性技术,为何很多人不信?

安汐谈情感 2024-11-06 15:01:00

本文字数约:5193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临床心理干预 ≠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02、我们的临床干预模式,竟与主流精神科“相反”?

03、“病理性记忆修复”不是催眠暗示,更不只是创伤修复

04、“系统化”、“精准化”是什么意思?

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是我们机构的核心技术,但很多网友对这个技术有不少疑问。

我们总结了评论区、后台留言里的常见疑问,以下进行深入详细的解答。

01、临床心理干预 ≠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不少网友问:“你们这提供的是不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严格来说,远远不是。

很多网友可能还不知道,“心理咨询”面向的群体不是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而是没有被诊断的健康人群。

但这些人群遇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比如家庭、工作、恋爱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就可以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我们晴日医疗是有正规资质的医疗机构,面向的是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很明显,这就已经说明我们不属于“心理咨询”了。

而“心理治疗”,指的是在医疗机构内进行的、面向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服务。

此图为AI生成

很多公立三甲医院的精神心理科,或者精神科专科大医院有专门的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服务。

乍一看,“心理治疗”跟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好像是差不多。但其实,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都面向患者”是唯一的相似点。

其实,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治疗,主要使用的都是主流的心理学流派理论和技术,都只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

具体来说,就是只能针对来访者/患者记得的事件、想法、感受进行处理,对于很多心理问题、症状,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也无法深入而高效地解决。

甚至,很多水平一般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只能充当“倾听者”的角色,让来访者/患者吐吐苦水,释放释放压力,充当一下情绪的垃圾桶。

所以,对于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轻度到中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整体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于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或障碍,效果甚微。

不少患者及家属说,主流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像“心理按摩”,是能让人舒服一点,但无法真正解决实际的问题;

甚至可能“心理按摩”过几次后,连舒服的感觉都没有了,患者再也不想去了。

而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采用的不是国内外主流的心理学流派理论或技术,而是独创的技术。它能够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地找到症状背后的根源,予以高效化修复,认知维度迅速提升。

具体来说,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能帮助患者找回很多已经遗忘的记忆,而这些病理性记忆,就是精神心理症状的“病根”。

当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得到修复,患者的症状会大大缓解,甚至快速消失,从而快速停药,走向康复。

有患者和家属形容,这种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像在“灵魂上开刀”“在灵魂上做手术”。

而且,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的进行方式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我和创伤修复师Lucy都不会给患者、家属太多的时间反复倾诉。

首先,患者、家属的内心长期压抑,遇到了很多令人觉得痛苦、不公的事,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事实。

他们遇到信任的人时,很想倾吐、“吐槽”、把心里的苦闷都说出来,这是很正常的心理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倾听,让患者和家属可以释放部分负性情绪。

这当然是有一定意义的。但倾听得再多,也无法真正解决实际的问题,更无法修复患者的主要病理性记忆。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患者、家属不停诉苦,我们会及时打断,及时回到真正核心的问题上,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引导他们加强自我觉察。

因此,从技术内容、深入程度上讲,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可为什么我们要用“心理干预”这个词?

首先,“心理咨询”这个词肯定不合适,上面也解释过了。而且,从字面来看,“咨询”这个词显得表浅,似乎只是一场蜻蜓点水般的、咨询性的谈话。

而“心理治疗”这个词,又难以区分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与国内外主流心理治疗的巨大区别。

另外,“心理治疗”会对部分患者、家属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似乎在反复提醒他们“生病了”“病得很重”,这有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耻感”。

而“心理干预”介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既不会令人觉得只是普通的咨询、话疗,也不会过分强调疾病和病情,对于有病耻感的患者及家属而言,这更容易接受。

02、我们的临床干预模式,竟与主流精神科“相反”?

还有网友问:强调“临床”,是否等同于精神科治疗?

在对“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命名时,我们强调了“临床”二字。很多人一见到这两个字,立刻想到了医院里的精神科、精神心理科。

我们晴日医疗是有规范资质的医疗机构,根据卫健委的要求,我们在卫生部门登记的执业范围中有“精神科”。而且,我本人的医师执业范围也是精神医学。

这都是接诊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必要条件。既然是直接接触患者、面对病患群体,那自然就属于“临床”。

但是,我们提供的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跟国内外主流精神科的治疗很不一样。

主流精神科以药物治疗为主,精神科大夫擅长的是用药的经验和技巧,必要时还得结合物理治疗,控制患者的病情与症状。而医院里的心理治疗只是辅助手段。

我们晴日医疗则相反,不以药物治疗为主,而是以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为主,解决患病的真正根源,帮助患者加快撤药、真正走向康复。

当然,我们也有药房,但主要是为了方便患者、家属开药。

因为很多患者初来就诊时是长期服药的,而精神科药物管理严格,医生每次开的药有严格的数量限制。所以患者或家属需要定期去医院复诊、开药。

他们从别的城市来到广州,自然很难找之前的主管大夫继续开药,对广州的大医院也不熟悉,诸多不便。

所以,我们以“平进平出”的方式,为这部分患者提供所需的药物,减少他们在这方面的烦恼。

03、“病理性记忆修复”不是催眠暗示,更不只是创伤修复

有网友问:“你们的临床心理干预,跟有些机构也有的催眠疗法、创伤修复有啥区别”?

在我们的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中,最核心的技术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

在这个技术以前也叫做“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技术(TPTIH)”,但随着我们对患病根源的深入理解,现在升级成了上面那个名字。

不过,在导致个体患病的病理性记忆中,最常见的确实还是叠加性心理创伤。我们在平时的文章、视频里,也反复提及要“修复叠加性心理创伤”。

所以,出于上面的原因,很多网友以为我们使用的就是催眠疗法,又或者是很多心理咨询机构也宣称能进行的“创伤修复”。

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当然,在以前,我们自己也有过这样的误解。

我在武警广东总医院担任心理科主任时,创伤修复师Lucy就能把患者带入到深度催眠状态,进行临床心理干预,而且效果令人惊艳。

一开始我没想太多,以为是Lucy的催眠水平很高,并认为深度催眠确实是个好东西,能够解决很多疑难症状。

但后来我们发现,“催眠”只是一个桥梁,是进入内隐记忆层面的一种方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有研究表明,使用特定的药物、或者光照疗法,也可以进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

那进入了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后,然后呢?具体要怎么做,才能帮助患者消除症状?这才是关键。

Lucy利用深度催眠技术进入了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后,能精准化地找到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并进行高效化的修复,认知维度迅速提升,这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我们以往称Lucy为催眠治疗师,现在已改为了“创伤修复师”,这个称谓更加贴切。

社会上会催眠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很多很多,催眠还被分为各种流派,比如动力催眠、量子催眠、中医催眠等等。

其实,社会上绝大部分的催眠治疗都是“催眠暗示疗法”。

简单来说,是来访者在催眠师的语言引导下,注意力高度集中,绕过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大脑对信息的学习、接受程度比平时更高。

此时,催眠师会给予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你的焦虑就像灰尘一样,随风飘走了”“每天醒来,你会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等等。

这对精神心理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接受催眠暗示治疗后,患者觉得放松多了,情绪积极多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效果又不好了。

还有些机构声称会进行“催眠下的创伤修复”,但其实大部分还是催眠暗示疗法,最多只是针对患者所记得的(也就是外显记忆层面的)创伤事件进行表面的处理。

但是,这样的处理效果是有限的。因为有的心理创伤事件患者虽然记得,但当时的很多心理活动细节还是想不起来了,这部分储存于内隐记忆层面。

社会上还有一些机构声称能利用催眠,将不愉快的记忆“删除”掉,或者进行“记忆重组”。

这都是夸大其词,甚至是忽悠,并不能做到真正的记忆删除或记忆重组。患者及家属要注意识别。

而且,我们发现,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病理性记忆至少可以包括3部分: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不良的归因模式。

只不过叠加性心理创伤的占比比较大,我们才会侧重地强调“创伤修复”。

但其实,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我们会同等重视这3种病理性记忆,都予以高效化的修复,迅速提升认知维度。

要是患者有叠加性心理渴求,只进行“创伤修复”的话,是无法真正走向康复的。

04、“系统化”、“精准化”是什么意思?

系统化,是指不仅要解决症状,还要解决导致症状的各方面原因,尤其是核心根源。

就好比一个人胃疼,要是只给患者吃一片镇痛药,消除“疼痛”这个症状。这是远远不够的。药效消退后,疼痛还会袭来。

那么医生就要搞明白患者为什么胃疼,是因为胃溃疡,还是胃炎等等?并通过临床治疗手段解决它。

如果做得更好一些,解决到这个层面的病因还不够,医生还应该了解患者为什么会得胃溃疡、胃炎。

是不是饮食习惯不好?那为什么饮食习惯不好?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还是平时太忙了?或是心理压力太大了等等?

只有这个层面的根源性问题解决了,患者再次出现胃疼的风险才会大大降低。

那么,精神心理障碍的康复也是一样道理。光控制症状是不够的,还要知道症状是怎么来的,解决导致症状的根源。

精准精神心理学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后,颠覆性地发现,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这些病理性记忆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患者的原生家庭,多是父母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但是,父母的本意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知道如何有智慧地爱孩子,还误认为某些方法对孩子好,结果“好心办坏事”。

也就是说,青少年得病了,实际上是家庭系统病了。家庭系统要有根本性的改变,深入的、系统的家庭治疗非常、非常重要!

此图为AI生成

所以,我们除了修复患者的主要病理性记忆之外,还会对父母进行“高维度认知行为家庭治疗(HDCBRT)”,引导他们意识到犯了哪些具体的家庭教育错误。

这能令他们更深入、具体地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自身的人格异常,建立起更健康、融洽的家庭系统。

还有父母最担心的“复发”问题,也是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中的大难题。对此,我们会引导患者建立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因为这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我们还会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三观,甚至学会高效学习,对未来的人生进行规划,这都能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实际的难题,更快地撤药、回归学校和社会。

很明显,以上的临床心理干预涉及到多个层面,从症状到根源,从个人到家庭,从三观到逆商和人生规划。

只有整个“链条”上的主要问题都解决了,患者才能真正快速走向康复,甚至脱胎换骨。

“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家”,真正的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不做取舍,而是全都要实现:治病、治人、更要治家!

这就是“系统化”的含义。

而精准化,指的是这个技术能够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导致某个症状的具体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并高效化地进行修复。

有很多患者的病理性记忆能追溯到儿童、甚至婴幼儿时期,这些事情他们早就想不起来了。非常神奇!

而且,每个患者的人生经历是不同的。即使表面看来是同样的症状,但背后的病理性记忆事件也不同。这要求我们进行修复时,必须非常注重个性化。

虽然这对于技术复制来说不太友好,但对于患者来说,这是真正的精准化、高效化、深入化、个性化。

当患者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得到高效修复后,相应的症状快速缓解、甚至快速消失,认知维度迅速提升。这种效果和康复速度,颠覆了国内外主流传统的认知。

经过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很多患者不但真正康复、实现撤药,回归到正常的学习或工作生活中,甚至变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睿智!

患者父母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比如父母自身的人格异常等,以及孩子患病的根源,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成为更理性、更有智慧的父母。

患者结束临床心理干预后,我们还会继续给予他们支持和专业的指导。实际上,我们也是他们的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部分。当患者和家属需要我们的时候,尤其在一些关键时刻,我们会及时出现,帮助他们迈过人生的一些坎儿。

有了这些条件,患者和家属实际上不用担心复发的问题,因为患者康复之后会变得更优秀,甚至可以说脱胎换骨,更有可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父母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孩子进步时当好“良师益友”!

如果患者和父母再能够掌握精准心理学知识,知道成人成才、心身健康成长、高效学习的真正规律,他们就能更好地觉察“人性三原色”,尤其是避免“侥幸心理”,避免遭受重大打击。而且,当患者不但恢复心身健康,还结婚生子,有了下一代的时候,原本的“家庭”就变成一个“家族”。这时,患者和父母都会进入新的角色,并能吸取过去的“教训”,更好地教育好下一代,比如更好地处理“隔代亲”的问题、孩子高效学习的问题,人生会变得简单很多!

这时,患者的患病经历反而成为了整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不仅真正实现“渡过磨难、晴日归来”,而且远远超出了患者父母的预期! 

0 阅读:1

安汐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