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出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无人敢对,一神童对上

乐妍伴读 2025-01-31 22:28:05

皇帝出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无人敢对,一神童对上

相传,明成祖朱棣于京城奉天门观赏灯火时,一时兴起赐下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谁料,当时竟无人敢对。众人被这巧妙工整的上联困住,众说纷纭,却无人能应对那几乎完美的挥洒。

要理解为何朱棣对上联无人敢对,得从我国灿烂的对联文化说起。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对联是文人墨客抒情、言志、议论的重要形式。上联一句出,天南海北的文人便开始冥思苦想,字字斟酌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下联。

追溯对联的源流,先秦时期的《论语》和《离骚》等多经典书籍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对偶句,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皆是千古美句。这些对偶句不仅展现了对联的初级形式,也为后世对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骈体文盛行,对仗逐渐趋于完美。唐代诗歌的勃兴,特别是格律诗,其对仗的严格要求,使得对联的形式得以进一步定型。而家户春联的普及,则要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对春联的钟爱,他还特意颁发圣旨,要求百姓春节时必须张贴春联。

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除夕时自题桃符对联:“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成为公认的首副春联。宋代之后,这种风俗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春联逐渐成为除夕之夜的一道必备“年味”。

回到插灯肆意的奉天门场景,面对无数官员无能作对的情形,年仅六岁的江苏溧阳神童彭印山却丝毫不怯场,他即刻应答:“君乐、臣乐,永乐万年。”这个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还灵活运用了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永乐”,点题之妙让在场之人无不佩服。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对这个下联尤为称赞,背后有其难以言说的政治心结。朱棣从藩王起兵,历经三年靖难之役夺得天下,建立永乐盛世,但始终饱受“篡位”之名的困扰。

“永乐万年”,不仅祝福了国家天下,还隐隐地佐证了朱棣皇位的正统性,这对朱棣无疑是一剂有力的安慰剂——彭印山的一副对联彰显了对朱棣功业的认同,成功戳中他皇位合法性焦虑的懦弱一环。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赞赏神童,或许也是对其自身一种肯定的认同。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