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打破全面禁放烟花爆竹,今年过年有团圆和烟花爆竹?

婚姻哪些事 2022-12-31 17:36:51

临近年关,人民日报突然提出了“不宜禁放烟花爆竹”的建言,并指出,粗暴的全面禁放是是懒政、蠢政、霸政的表现。还表示,人们需要传统习俗。

人民日报终于听取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全面禁放烟花爆竹或被打破。热闹欢乐的春节即将重新开启。

那么问题来了,燃放烟花爆竹有哪些好处和坏处呢?究竟该不该禁止燃放呢?

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已有上千年

其实,过年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已有上千年。

烟花爆竹起源于初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当时有个名叫李畋的人,据传是烟花爆竹的祖师爷。

唐朝初年,瘟疫肆虐。李畋把硝石装在了竹筒里,点燃后,不仅发出了巨大的声响,还冒出了浓烈的烟雾,结果反而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瘟疫的流行。

这就是爆竹的最早雏形。

到了宋朝时,燃放爆竹已成为过年过节的娱乐活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这是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在1067年创作的,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爆竹,张贴春联的热闹场景。

到了明清时期,爆竹更加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

除夕夜就已经开始燃放了,到午夜时分,爆竹声响彻天际。无论

贫富贵贱,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标志除旧迎新。

民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鞭炮,包装也逐渐精美起来,民俗风貌的包装样式,极具特色。

到了50、60年代,农村还是集体分配制,普通人家过年时,只能给孩子们100响的小鞭炮。

兄弟几人拆开后,每人一次分几个拿去放,可以说天天过“鞭炮瘾”。

根据父辈们的回忆,当时哪家放鞭炮,附近的小朋友听到声音,就会跑过去观看,鞭炮放完之后,地上还有未炸开的鞭炮,能捡一个回去,就乐开了花。

到了70年,各种烟花开始出现了,城里的人们已经开始燃放烟花了,什么钻天猴、提溜金儿、起花纷纷上演,简直漂亮极了。

农村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小朋友们依然以鞭炮为主,但可以燃放二踢脚、挂鞭了。

80年代,小编也开始放鞭炮了,跟着哥哥们学习,口袋里塞满了拆好的鞭炮,在村里的街道上,边走边燃放,可以说是最快乐的时候。

父母害怕炸伤,把鞭炮藏了起来,我找到后,偷偷拿了两包,藏在家外。晚上溜出去放鞭炮,既担心又兴奋。

90年代,烟花爆竹发展的顶峰,好多家庭开始做这方面的生意。

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开着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烟花爆竹,到集市上去卖。几十台拖拉机排成一条线,整个市场满是爆竹声音,地上的碎片足足有半米厚。

也是从那时起,我对放鞭炮逐渐失去了兴趣,因为一天下来,耳朵都要震聋了。

到了大年三十、初一,村子里鞭炮声根本停不下来,人们欢天喜地的庆祝新年的到来。

饭前必放一挂,否则是不会开饭的。

整个过年期间,到处都能听到热烈的鞭炮声,再加上晚上绚丽的烟花,整个年的气氛很快就能烘托出来。

但是自1993年开始,出于安全、降低噪音等方面的考虑,各地开始禁止过年期间在城区内燃放烟花爆竹。

之后环保新规出台,各地加大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力度。到了2014年时,全国138个城市先后发布禁放烟花政策。

于是大家只好过上了“无声无息”的春节,2019年,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各地政府纷纷要求“就地过年”,“年味”似乎真的消失殆尽了。

2020年,无意中看到有人在偷偷的兜售烟花,于是花了“高价”购买了加特林烟花、组合烟花、带着7岁的儿子过了一把瘾。

儿子开心的跳着、叫着,说“爸爸你真厉害”。睡着时、吃饭时,都要问“晚上还去放烟花吗”?

原本简单的快乐,在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下,显得尤为奢侈和难得。

烟花爆竹的危害

烟花爆竹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但是每年因为放鞭炮导致的事故也是层出不穷。

鞭炮的强烈爆炸力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尤其是眼睛、双手。

眼睛异常脆弱,鞭炮中又含有硫、碳这类的物质,一旦进入眼睛中就会造成很大伤害。

而我们通常采用的按、压、揉等行为又会造成二次伤害,即便是立即用清水冲洗,也不能完全避免伤害。

因此及时就医才是最好的选择。

手持鞭炮燃放是很多孩子们热衷的冒险活动。

左手点燃一根香,右手拿起鞭炮点燃后,向远方甩去,一道弧线后,啪的一声,看似又漂亮又刺激。

但是,一旦来不及脱手,就会把手炸伤。甚至,因为过于紧张,将香甩了出去,而鞭炮却握在手中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结果可想而知,轻则血肉模糊,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手废掉。

烟花爆竹还会产生噪声污染

人们能够接受的噪音不超过45分贝,相当于青蛙的叫声,而声音超过70分贝就属于噪音了。

鞭炮的声音一般在90-100分贝,有些鞭炮甚至能达到150分贝,明显属于噪音。

噪音对人的听觉系统会产生巨大的伤害。

据悉,当耳朵受到超过承受能力的噪声刺激时,即使自己感觉不出来,脆弱而敏感的耳神经就会受到伤害,造成“爆震性耳聋”。超过110分贝甚至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

而患有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人伤害则更大。

声音的级别:30分贝是轻声耳语;60分贝是一般交谈的声音;80~90分贝是大声吵嚷的声音;80分贝以上就是对正常人来说的噪音范畴;100分贝是火车鸣笛声音;130分贝是大炮发射、飞机起飞的声音。

大气污染:

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对大气造成污染。

这些烟雾会对我们的呼吸系统、眼睛、耳、鼻等造成伤害。

二氧化硫还可以形成酸雨,导致水质酸化,对鱼虾、水草等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水生系统。酸雨还会破坏农作物、森林、建筑物、土壤等。

当然,仅仅是少量的烟花爆竹燃放是很难产生酸雨的。

固废污染:

燃放烟花爆竹后,产生大量的纸屑、包装等废弃物,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加重了环卫工人的负担。

安全隐患:

燃放烟花爆竹还极容易引起火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事故。

全面禁放

出于对安全、噪声等的考虑,我国于1993年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当时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市区做了相关规定,很多小县城并未做严格要求,加上当时的城镇化建设相对落后,大量人口仍在广大的农村。

因此,当时的烟花爆竹禁令影响范围并不太大,农村的小朋友甚至没有感觉。

随着环境保护越来越被重视,相关的规定也越来越多,环保专家们纷纷提议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因为产生的烟雾严重的污染了大气环境,废弃物又造成固废污染。

到了2014年,共有136个城市加入了禁放行列,甚至不少农村也被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安全、环境、噪声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是“年味”却消失了。

好在当时没有新冠疫情,大家能安安静静的过个团圆年。

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各地为了应对疫情焦头烂额,封城也不断的上演。临近年关,各地纷纷倡导“就地过年”,于是“年味”更淡了。

很多网友,甚至2、3年都没有和家人过团圆年了,人民群众最重要的节日“岌岌可危”。

为了重新过上祥和、团圆、热闹的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亲人团聚成为了人们的迫切需求。

今年有望放开

临近2023年春节,人民日报突然发声,提出了“不宜禁放烟花爆竹”的建言,并指出,粗暴的全面禁放是是懒政、蠢政、霸政的表现。还表示,人们需要传统习俗。”

人民日报言简意赅的表达出了人们的心声。

其实,烟花爆竹“一刀切式”的禁止的确不妥,不但伤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也让传统习俗失去了传承,并且缺乏民意基础的规定也很难有效的执行。

全国人大代表张学武更是直言: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烟花爆竹生产、销售和出口国,销量占世界总量的90%。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每年的产值总量高达数百亿元,出口额近百亿元。

烟花爆竹相关从业人员可达400万人,给偏远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解决了就业问题,有效减少了当地外出打工人的数量避免10万名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还有一点很关键,今年是抗击疫情的关键年,国家逐步放开,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但是,很多人们都很担心,担心感染、担心得不到有效治疗,担心后遗症等等。那么此时心理疏通至关重要。

亲人团聚,热热闹闹的过新年,无疑是最大的心理安慰。那么,燃放烟花爆竹就成为了心理安慰的超强助攻。

所以综合多个方面,今年很可能会放开燃放烟花爆竹。

写到最后

不管节日的形式如何变化,不管日子多么艰难困苦,不管未来多么迷茫,春节这一传统的习俗依然以脉脉的温情将人们与过年联系在一起。

而春节最重要的属性无非是团圆与热闹!

今年大概率是团圆年了,那么热闹会不会如期而至呢?我们拭目以待!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共同讨论!

1 阅读:278
婚姻哪些事

婚姻哪些事

每天分享如何处理婚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