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魂,临河而建。
新乡,雄踞黄河之畔,太行屏护于北,平原舒展于南,山川壮美,物阜民丰。是一座古今辉映、英才辈出的中原名城。
4000多年前,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在此吹响号角,见证历史沧桑巨变。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是卫国领土,后归于赵国,最终融入了魏国版图。
隋朝开皇年间,“新乡”这个名字首次载入史册。
公元960年2月3日,在这里发生的“陈桥兵变”,让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创了宋朝319年基业。
到了近代,在卫辉出生的徐世昌,担任民国第二任大总统,让新乡在历史上,再次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但是到了1937年,这座底蕴深厚的古城,沦陷于日军手中,战火硝烟弥漫,人们生活颠沛流离。
那样的新乡是何等模样?透过日军留下的影像,让我们回顾1939年的新乡风貌,感受那段沧桑岁月。
△新乡东门外的三孔桥,用青石砌成,桥身古朴典雅,透露着岁月的沉淀与智慧。
旧址在大东街与东关大街交界处。
△新西门的情景,始建于1935年,是石榴园大街,直通城北火车站的必经之路。
也是当时新乡最繁华的地方,旧址在石榴园西口附近。
△新西门的近景,门前站了一堆日军士兵,旁边是等活的黄包车。
△新乡东侧的城墙,砖块已经斑驳锈蚀,但总体非常完整。
新乡城墙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修建史,最早还是土质结构,高约5米,周长4150米。
△新乡城外的护城河。
到了明万历十三年(1586年),潞王就藩新乡,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加了“宾阳”、“迎熏”、“眺行”和“拱极”等城门。
并挖掘成了“日”字形护城河,整体防御力大幅提升。
△城墙上的垛口,两名日军大摇大摆的坐在上面拍照。远处的三孔桥清晰可见。
1948年秋,由于连日大雨浸泡,新乡开始多处倒塌。
△1951年,为了扩展交通,平原省决定拆除新乡破损的老城墙,并在原城墙基础上建成了环城路。
△城墙顶部的土路,上面还架设了一溜电线杆,说明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进入电汽化时代。
△1939年的卫河,两岸还有很多古色古香的房屋。
△卫河属于海河流域,不仅是新乡的母亲河,也是重要的货运航道,因为卫河的上游是淇河 ,货船从淇县-浚县--滑县--最后能直达天津。
以前豫北的粮食运往京津,90%都是通过卫河运出去的。
△北门外的民乐桥,横跨在卫河之上,不远处的城墙上,日军还修起了碉楼!
△石榴园大街上的交通岗亭,一辆日军运输车呼啸而过。
△这座造型气派的牌坊,并不是清朝的赵珂“七世同居坊”。
而是明朝的郭淐“尚书牌坊”(亦称‘功德坊’),始建于公元1623年,上面刻有楷书“圣旨”二字,是河南少见的大型牌坊。
△尚书牌坊的另一端,路面还泥泞的黄土路。
△新乡城内的石雕羊,90年代在十字大槐树附近,还能看到它。
△卫河之畔的北关大街,熙熙攘攘很是热闹。
△大街的另一段
△卫河上的通丰桥,后面那个大烟囱,就是通丰面粉厂的锅炉房。
△五十间房附近的一家理发店,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中同南街的一部分。
以上这些,便是1939年新乡遭受侵略后的景象,曾经的繁荣与宁静,转瞬被战火与破坏所覆盖。
我们看到了1939年的新乡,也体会到了和平与稳定的宝贵。唯有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才能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14xxx25
[赞][赞][赞]
Criton
这些历史照片反映了新乡的确是一个水路通达的好地方,紧邻京汉铁路,还有道清铁路,怪不得当时把平原省省会设置到这个地方。
用户10xxx67
大牌坊没能保存下来,太可惜了!
白馒头
明清时期,卫辉府是豫北三府之一,管辖范围跟现在的新乡市差不多,府治在汲县(1988年改名为卫辉市),当时新乡叫新中乡,归卫辉府管辖,解放后,汲县归新乡市管辖。
晕水的鱼儿
新乡,从没当过都城。但是坐落在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交织互联的“十字路口”,在历史的重要节点,往往充当群雄逐鹿的“主场”,发出“一锤定音”的声响!
十八岁萝莉
新乡的古城墙留到现在那肯定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祈祷][祈祷][祈祷]
千金散尽还复来
破败不堪!
水说鱼不会哭
到了明万历十三年(1586年),潞王就藩新乡,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加了“宾阳”、“迎熏”、“眺行”和“拱极”等城门。这应该说的是卫辉,明潞王就藩于卫辉才对。
nodoubt/
那个石牌坊是不是牌坊街那个?
世缘客栈
看样子这个小编不是日本鬼子就是跟日本鬼子有渊源的汉奸
勿谓言之不预也
NewYork
红蔷薇
当时的新乡说的是不是卫辉
Future、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