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文化琐谈之60:“花中二绝”——“将相伴侣”牡丹与芍药的媲美

中华人文之光 2021-05-29 11:01:22

前面我们写了《”岁寒三友”的诗意表达》、《“花中四君子”的翩翩风度》和《“十大名花”的寓意》等花木文化琐谈系列文章。跟月季、玫瑰、蔷薇列为“花中三姊妹”一样,笔者将牡丹、芍药这“花中二绝”并列起来,合并起来对比着写。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中通过贬抑芍药与荷花,来盛赞牡丹的“国色天香”,从中不难品味出诗人对牡丹的偏好与托物言志的私心。这种偏好和私心不仅仅属于刘梦得,而是接近于时代的普遍审美,从属于世人的集体时尚。唐时,牡丹之美,惊艳世人。唐高宗和武则天执政时,牡丹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由于其姿色超群,盛开之时群艳失色,因此能俘获世人之芳心也是自然。那种为美所倾的感受或许很难被今日的我们理解。如今花花世界迷人眼,各色妖艳惊奇无限涨高了我们因美而感动的阀值。所谓“人生若只如初见”,唐人初遇牡丹时的那种震撼和狂喜恐怕也再难被复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有言:“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甚爱”之前可被冠以“世人”这样广泛的主体,牡丹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唐人偏好丰腴之美,无论是美人之姿,还是花卉之态,其富贵婀娜的气质都与盛唐的恢宏繁盛相得益彰,牡丹之所以被称为“国色”,也就意味着它是可以代表一国之气度、一朝之兴盛的存在。汉代的李延年有一诗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诗虽然是极言佳人之美,但我想这也是最契合牡丹气质的句子。牡丹那种动人心魂的美就像不饰面纱,尽展风华的绝色美人,一颦一笑都令苍生为之倾心,那种大胆自信、不加掩饰的真诚美,不愧为“国色天香”!

牡丹的绝美让芍药倒显得落寞极了。我们素知“花中二绝”乃牡丹与芍药,在“国色”面前芍药倒显得相形见绌。牡丹有“花王”之誉,芍药有“花中宰相”之称,有人干脆说她们是“将相伴侣”。笔者觉得让芍药同牡丹比富贵,比丰腴,这自然是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们不妨“田忌赛马”,为芍药“正名”。《本草纲目》中写芍药说:“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我们皆知“风姿绰约”一词,形容的是一种柔美而雅致的姿态,言芍药“绰约”可谓一语中的,它兼有“在水一方”的柔情和“温润如玉”的优雅,可谓“无言比君子,窈窕有温香”。实际上我们对于芍药的这种感受不仅来自于它的花容,也源自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学想象。《诗经》有云:“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讲述的就是古时男女交往互赠芍药的留恋缠绵的恋情,故而芍药又名“将离”、“离草”。将离将离,难舍难离,这种幽婉而细腻的寄托表明,芍药的美从很早起就与人世间最纯净的一种感情融合在了一起,这也是芍药被称为“中国爱情花”、“情人花”的原因。

如此说来,牡丹的美是属于盛世繁华的美,所以它被晚清和民国列为“国花”,成为富贵的象征。而芍药的美反而更散发着一种淳朴而多情的人文气质,它下沉到了人的真实生命体验当中,这使得它虽然在所谓的“格调”上不比牡丹大气,但是却给人别样的情感体验。

有趣的是,牡丹又名“木芍药”。在唐人看来属芍药的一种,从现代种属概念来看,牡丹也是“芍药属”的,虽无直接关系,但也很是相似,这就很值得玩味了。牡丹是在芍药之后兴盛起来的,可以说是后起之秀,但却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人们对于芍药有了一种厌旧的情感,芍药“多年媳妇熬成婆”,当世人看到了惊艳绝色的牡丹,直接忘了家中的“糟糠之妻”。其中意味虽多戏言,倒也值得一赏。笔者特别想强调的是,从芍药到牡丹,其背后有着非常显著的话语权力中心的转换。从栽种的区域来看,芍药显然属于“南方之花”,而牡丹在唐代是从山西引进,可谓“北方之花”。隋唐两代彻底结束了南北朝的对峙,中国进入又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久违的被确定在了洛阳,洛阳作为政治的中心,权力的发源地,其一举一动实际上都会牵动整个中国,大一统的时代最爱的就是“正统”二字,天下号令从洛阳出,洛阳引入牡丹的同时从客观上使得牡丹成为了具有王朝特色和正统意味的花卉审美意象,其所崇尚的牡丹文化也就成为了隐含的权力话语在审美上的体现,如今我们讲起“洛阳牡丹,扬州芍药”时,牡丹被列为“国花”,而芍药成为扬州“市花”,其级别的差异似乎从隋唐权力话语中心的转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推而广之,芍药从源流上讲才是中国真正的爱情之花,但我们如今少见青年男女用芍药求爱,而是用西方审美语境下的玫瑰来表明心迹,从芍药到玫瑰,似乎是一个扩大版的从芍药到牡丹的中心转移,只是这一次中心的转移是从东方到西方,这一背后隐含着的是自近代以来西方话语体系仍然对中国文化起着一个向心的引力,如今我们仍然没有完全挣脱它的束缚,这也是我们之所以不断挖掘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花木文化含义、意象和想象的原因,因为我们想要在中国重新塑造一个本土的花木世界,一个花木文化的话语中心,这需要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达到,吾辈只愿点滴努力汇入江河,促进花木文化在华夏大地重获新生!(江苏花木文化梁一供稿,东部战区创作室主任吴国平和中国刑警学院董杰供图。)

0 阅读:29
中华人文之光

中华人文之光

关注人文,立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