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的《上虞帖》我国书法界的天花板

义哥记录文物 2024-12-07 07:08:44

上海博物馆珍藏的王羲之的《上虞帖》可以说是我国书法界的天花板级的书法作品,它的珍贵程度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为了保护这幅无比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其很少对外展出,这次是二十多年来首次对外展出,作为上博的镇馆之宝,当年它差一点被当作垃圾给丢掉。

图一

此帖纵长 23.5 厘米,横宽 26 厘米,短短7 行 58 个字的篇幅却饱含着深情与故事。

细细解读释文发现,这竟是王羲之写给亲友的一封简札。当时,王羲之因病未能与朋友相见,在信中,他不仅倾诉了自己的遗憾,还提及了其他亲友的近况。

图二

简札中是这样说的:“收到你的信,知道了你的问候。我因为昨夜肚子疼,所以不能见你,很是遗憾!想来之后还会再与你相见。修龄来这里已经好些日子,如今他在上虞,这个月末就要离开了。重熙早上就要向西去,与他分别时,无法言说,心中非常不舍。现在不知道安在哪里。也不知道他现在的想法如何,让人很是牵挂”。

图三

这里面提到的三个人,都有着不一般的身份。修龄,乃是王导从弟之子王胡之的字,他与王羲之是从兄弟。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而那个“不知安所在”的安,便是谢安,当时的谢安在临安的山中,故而王羲之不知其所在。

图四

再看《上虞帖》的书法,那真是随意洒脱至极,轻松自然,毫无拘束!首先在笔法上,它并非依靠轻重提按的变化来丰富线条,而是凭借节奏与运行速度来充实线条的内涵。其次,在结构方面,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因而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呈现出一种充满“张力”的独特特征。

图五

这件《上虞帖》的收藏经历颇具波折,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在明代,它被珍藏于晋王府。清初,又成为了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的心爱之物;嘉庆时期,又被翰林商载收入囊中,而后归大兴程定夷所有。

图六

王羲之字逸少,来自山东琅琊临沂。他出身显赫的王家,是王导的侄子,与谢安是挚友。最初任秘书郎,之后历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要职。却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在家闲居。

图七

晚年的王羲之命运多舛,因经常生病使其痛苦不堪。他的故乡琅玡乃是天师道的发源地,其家族世代信奉天师道。在这样的家庭与时代背景的熏染下,他对老庄学说和神仙之术深信不疑,与道教中人往来密切,甚至千里采药,却因常服丹药使其疾病缠身。从《上虞帖》中“吾夜来腹痛不堪”一词,便能深切感受到他晚年被疾病折磨的苦痛。最终,公元 361 年,59 岁的王羲之卒于浙江绍兴。

图八

王羲之的正书和行书冠绝古今,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无人能与之比肩。他被历代书法家所尊崇,被奉为“书圣”。

图九

时间回到1972 年!上海文物清理小组的人员在仓库清理书画时,竟在丢废纸的竹筐中,意外发现一张硬黄破旧的书法帖。卷端那宋徽宗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签令其眼前一亮。再打开内页,58 字的七行草书清晰可见。工作人员将其带回上海博物馆,请专家鉴定。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机器透拍,南唐内府的“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赫然显现,最终断定此为唐代的摹本。经过上海博物馆专家的精心修复,这件有着 18 处损坏的唐摹本《上虞帖》终于重现昔日的光彩!成为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关注我每天看国宝,下期更精彩。

图十

0 阅读:3

义哥记录文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