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白日之下》:探寻苦难,直抵细腻

拖鞋哥MFA考研 2024-11-04 18:53:35

《白日之下》

白日之下没有新鲜事,我们始终相信,依靠影像和文字的力量,黑暗将无处遁形

《白日之下》由资深电影人尔冬升监制,与香港新锐导演简君晋联手打造。这部由曾经轰动全港的安老院系列恶性事件改编的电影,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前期筹备,于2023年11月于中国香港上映,也在2024年4月与大陆观众见面。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白日之下》自上映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影片不仅在香港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收获了众多赞誉。同时,该片还获得了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16项提名,并最终斩获了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影片中的故事围绕A1新闻社展开,该社接到了一则关于残疾院舍“彩桥之家”虐待院友的线索。为了揭开这背后的真相,记者凌晓琪勇敢地潜入了这家院舍,经过长时间的暗访和调查,她成功揭示了那些隐藏在“白日之下”的非人生活。

01

调查视角的院舍群像

《白日之下》以独特的记者视角,带领观众直面院舍监管的灰色地带,探讨记者的使命感,以及新闻报道与追寻真相之间微妙的平衡。影片以多宗轰动全港的真实案件为蓝本,包括2014年康桥之家院长涉嫌性侵智障女、2015年剑桥护老院长者遭脱光露天等候洗澡、2016年国宾之家残疾院友被反绑床铺坐厕,以及2019年同为康桥之家8个月内6名院友离奇死亡事件等等。

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情,影片将社会的阴暗面逐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在电影中,观众将看到一系列生动的人物角色。他们或许是无家可归的老人,在福利院中委曲求全,只为求得一片遮风挡雨的瓦片;或许是年轻时一意孤行,年老后却无人照顾的留守老人;又或许是意外丧命的坠楼少年,其家人却将其死亡视为一种解脱。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在诉说着不同的社会现象。

02

真实细腻的影像风格

在电影中导演手持摄影和光影运用来强化叙事效果和情感表达,在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又深化了电影主题。

影片中手持摄影为画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紧张和即时感。手持摄影机的轻微晃动和不稳定,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电影的场景之中,与角色共同经历那些紧迫和不安的时刻。这种拍摄手法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让影片的情节更加真实可信。同时,手持摄影也为电影塑造了一种纪录片风格。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在观看一部记录生活的纪录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电影的主题。

在光影运用上,导演利用自然光线和阴影的对比来塑造独特的氛围,这不仅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了“白日之下”的隐秘,更在深化电影主题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白天场景中,暗面和光明并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在无形中强化了电影的双关主题。在光明与暗面的交织中,观众被引导去探寻隐藏在光明背后的阴影,以及这些阴影所代表的深层含义。通过光线,导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节的发展投射在画面上。暗角和秘密在光影的映照下逐渐浮现,为观众揭示了一个充满未知和神秘的世界。

此外,光影的对比还增加了电影的心理层次。在明暗交织的场景中,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得到了更加细腻的刻画。观众可以通过观察角色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及他们与光影之间的互动,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03

揭露现实的影像意义

电影的结局以一种令人意外的戛然而止的方式呈现,当观众期待真相水落石出、正义得到伸张时,却遭遇了一个并不圆满的结局。记者黯然离去,坏人依旧在原地,似乎预示着故事的终结。然而,这样的结局并非故事的全部,而是留给观众无尽的思考和回味。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弱势群体的无奈和困境,也看到了他们为了正义和公平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些故事虽然令人心痛,但也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个改变世界的1%。

《白日之下》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真相的深刻探讨。它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角落需要我们去关注,去记录,去改变。

这大概也是现实影像的意义。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