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知青娶31岁寡妇,不顾父母劝阻放弃返乡,至今不悔

西部好物 2024-10-10 15:49:52

一个20岁的年轻人娶了年长11岁的她。那时,他是下乡的知青,她则是深山里带着四个孩子的寡妇。

出人意料的是,这段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竟然始于寡妇已故的丈夫佘林海。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一句简单的承诺,竟让这位年轻的知青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返回城市,选择留在农村照顾孩子的他,夜深人静时是否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呢?

在这片偏远的大山中,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情感纠葛呢?

他不顾外界的非议和不理解,肩负起了这份责任,历经岁月变迁,至今仍然无怨无悔。

1972年,刚刚下乡的他带着一脸的稚嫩和青春的活力,那时候他精力充沛,即便是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也丝毫不感疲惫。

但转眼两年过去,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了疲倦,原本挺拔的背脊似乎也弯曲了一些。生活的重压似乎让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

在村中,人们偶尔也会对他指指点点,尤其是张志远在田间劳作时,耳边经常能听到一些不必要的议论声。但他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外界的质疑与嘲笑并没有击垮他。

尽管他心中仍保有那份读书人的傲气,但现实却给他上了一课。

有一次,他在排队取水时,耳边传来了旁人的窃窃私语:“一个人生活,怎么每天都要提那么多桶水呢?”“可能是想学雷锋吧?”“不就是为了那个寡妇嘛?”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面对这些话,他内心也曾充满了愤怒与不平。

而正是因为这份不平,加上他的一句气话:“我和她结婚又有什么呢!”20岁的张志远和31岁的胡庭秀,便结下了一生的羁绊。

作为四个孩子母亲的胡庭秀,生活总是比别人艰辛些的。

她的丈夫过世之后,她的泪水和叹息也多了许多。她不只一次地伤心和怨恨,怨恨自己的丈夫为何那么早就离开她和孩子们。面对孩子们稚气的面庞,她不知该如何独自一人抚养他们长大。

作为寡妇的她,走在村中经常遭到村民的打量和妇女们的闲话。但对她来说,最难以忍受的是背后那些对张志远的指指点点。毕竟,与张志远不同,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胡庭秀并不擅长面对这些非议。在那个时代,村中的闲言碎语足以摧毁一个人。

她的泪水和软弱无助并不能赢得他人的同情,她能得到的只有旁人的看热闹和闲话。想想也是,在这个地方,一个有文化又年轻的知青却为了一个寡妇奔波忙碌,羡慕和嫉妒的人也是有的。

夜已深沉,往常此时,张志远已经沉沉睡去,但今夜,他却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一阵阵虫鸣声打破了夜的静寂,也扰乱了他的思绪。

想到白天那句气话,以及胡庭秀伤心的表情,他心中充满了矛盾。考虑到佘林海生前对他的照顾和他临终前的嘱咐,张志远意识到,姻婚或许是解决一切的最佳方案。这样一来,他也可以正大光明地照顾胡庭秀和孩子们,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

一早,他便毅然决然地去了胡庭秀家,向她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面对这样一个真诚而又负责任的知青,胡庭秀的心可能早已动摇。虽然丈夫的早逝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内心深处,她也渴望有人能与她共同承担生活的重担,即使这份担当并非出于爱情。

在那个时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能吃上一顿饱饭已是不易,何况还要照顾四个孩子。张志远的出现,对她而言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她感到无比的感激,但同时也十分迷茫和恐惧。她害怕一旦失去了这位知青的相助,自己和孩子们将无依无靠。

她也曾因自己的贪心而唾弃过自己。她不能因为自己的需要就毁掉他的未来,他那么年轻,又是知青,有着大好前途等着他。无人知晓,她也曾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哭泣,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然而,无论如何坚强,她终究只是一个柔弱的妇人。生活的重负和未知的挑战让她感到无所适从,痛苦万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心中的压抑和无奈。

她拒绝过他的好意,但他那句“只有我才能帮助你”,让她明白了他的坚定,这一幕她永远无法忘怀。只有他能理解她的苦楚,当伤痛被揭开时,她忍不住地痛哭失声。

在1974年,相差11岁的两人,没有婚礼,没有祝福,就这样简单而平淡地成为了夫妻。

结了婚,便意味着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张志远能否经得起这个考验?

让村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婚后的张志远就如同一架被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哪里有工分挣,他就往哪里跑,他那勤劳的身影在各个角落里无处不在。

在天边微露鱼肚白时他就出门,不论是田间挥锄,还是骄阳下搬石、挖煤,甚至是秋天驱赶野猪和猴子保护庄稼,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他的勤奋让原本对他有成见的村民们刮目相看。

他能单枪匹马顶得上三人的力气,别人拉五六十斤重的竹子,他却能拉120多斤。

他身上带着的那两个馍馍头也是一口未动,总是想着要省下来给家里人吃。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他已经习惯了饿肚子,曾经那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消磨于岁月和劳作之中。

他的身体已疲惫不堪,若无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支撑,换做别人早已承受不住。

他也曾在路上摔倒不省人事,心慌和气短更是家常便饭,生活的重担还是让他落下了病根。

如果当初他没有来到这里,或许这些都不会发生。但他只知道,他放不下妻子和孩子们。

他的拼命和付出,胡庭秀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每每想到这些,她心中总是感到愧疚。她所能做的,就是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把孩子们照顾得好好的。

村民们对他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非议到现在由衷的钦佩。在如今这个时代,能够养育这么多孩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后来,一个可以改变张志远命运的机会来了。

那时,村子里到处宣扬着知青返城的政策。对于曾经的知青张志远而言,这一机遇无疑是极其珍贵的。无数与他一样的下乡知青,早已在心中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得知这一消息,胡庭秀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她害怕一旦张志远返城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但是这些日子的相处,她也能感受到,张志远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人。如果不是她和孩子们的拖累,张志远或许早已离开。

她的内心充满了不舍,但同时也清楚,是时候让张志远去重新开启他的生活了。于是,她鼓起勇气对张志远说:“你应该回去城市,那里才是你的归宿。”

但张志远的回答出乎她的意料,他坚定地说:“这里才是我们的家,我怎么能离开你?”

说出这句话后,张志远连日的纠结也彻底放下了。他们紧紧地相拥,彼此敞开了心扉,抱头痛哭了一场。

对于张志远而言,起初听到返城的消息时,他也是兴奋和激动的。回到城里。他便能缓解当前的困境,摆脱现在辛苦的生活。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和亲人更是迫切,频繁发电报书信催促他赶快回城。

尽管他表面上未曾显露,但内心的挣扎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楚。身为一名儿子,他不愿继续让父母担心;但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他更不能放弃对妻儿的责任。

如今,他与妻子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对子女,尽管生活艰辛,但他觉得为这个家庭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看着孩子们从牙牙学语到稚嫩行走,他的心也软了许多。

还有那个既柔软又坚强的妻子,无论是夜以继日的陪伴,还是默默无闻的家务劳作,她都是他坚定不移的后盾。

他走了,留下这群孩子可怎么办啊?

想到这里,所有涌上心头的想法都被他压制了下来。

他曾是一位知青,怀揣着梦想和抱负。但是,残酷的现实磨去了他的锋芒。过去他也渴望回到城里的生活,当机会真正来临时,他却选择了放弃。他坚定地对着知青办的人说:“不。”

他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了周围的人,他的事迹也早已被知青办的人所知晓。看着这位年仅28岁,却满脸沧桑的青年,他们更多的是敬佩,在离开时还给了他1200元作为安家费。

再次望向远处那宁静的山色,飘渺的炊烟,鸡鸣狗叫,这座村庄显得如此的和谐美丽。

城市的繁忙和喧闹虽然诱人,但做出决定后的他感到了一种释然和平静。在这山中生活,他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好。

他也习惯了起早贪黑的生活,孩子多,那就想办法多挣钱。养孩子一口饭或许不难,但山区的孩子,接受教育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受过良好教育的张志远,更是立志要让孩子们都能够接受教育。

一想到这些,张志远便感到责任重大,他不得不做更多的体力劳动,尽管他的身体早已吃不消。但只要一想到孩子,他就无法停下脚步。

他就靠着这样没日没夜的辛劳供着孩子们都上了学。

时光如梭,孩子们终于长大成人,夫妻二人的青春不再,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他们为孩子们的心从未改变。

他为四个孩子在村里建了房子,孩子们长大后,他还忙着儿子们的婚姻大事。

四个孩子虽不是亲生,但他都视若己出。

在对待孩子们的问题上,他公平无私,尽其所能为他们提供了所有的支持,虽不是最好的,但却最难能可贵。

他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们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他不希望孩子们的生活比他还要艰苦,尝尽苦辣的他只想孩子们拥有更好的生活,如果孩子们能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他便心满意足。

他的一生虽在山中度过,但他的故事传遍了山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这是一段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没有情感纷争的巴山故事,只有那清晰可见的苦与累,血与汗。

二人的一生也正是许多山区人民生活的写照。

佘林海生前的遗憾让这个知青做到了,他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和信任。

也许他从未预料到,一直在病床边细心照料他的青年会替他承担起这份使命,而这位青年也从未对此感到后悔。

1 阅读:85

西部好物

简介:好玩,好看,又有趣,一个独特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