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静
从“窗口里的等待”到“行走的办公室”,自雨湖区取消坐班制后,楠竹山镇裁撤22个服务窗口,干部每月下沉区块人次500户以上。
这是雨湖区基层减负,取消坐班制后的喜人变化。变“坐班”为“轮班”,村(社区)除了留一至两名干部在党群服务中心值班,其他不用坐班的干部像“毛细血管”般延伸到大街小巷,下组入户、发展生产、协调矛盾、困难走访……大家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实干替代表格,书写着新时代的治理答卷。
在雨湖区城正街街道三义井社区,曾经冷清的会议室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闲置空间改造的“三义学立方”里,任何年龄段的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与成长课堂。熙春路社区则利用闲置的场地与设施,打造一站式老幼中心,开设社区学校,提供太极、声乐、舞蹈、绘画、形体、书法、手工制作、朗诵等课程,贴心服务辖区居民。
取消坐班后,社区干部由“专干”变“杂工”,业务能精通?万楼街道创新开展“一月一课”“全科式”夜校培训,着力解决“他人业务我不知”的问题,注重村(社区)干部从“专科”向“全科”的成长蜕变。系统的技能培训,让干部们成了群众身边的“百事通”。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后台——通过三级党建联盟体系,区级“红润雨湖”平台统筹资源,街道“大党工委”协调力量,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万楼街道发挥“万楼兴”党建联盟优势,畅通“区块吹哨、各方报到、问题解决”良性循环,以民情恳谈会为载体,召集行业部门、街道、村(居)民代表等多方面对面沟通。109场(次)民情恳谈会,先后推动解决万楼社区留本组自来水问题等“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办好桃源路社区为1033户居民增设公共长椅20条等民生实事。
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考核标准的革新。如今,干部的绩效不再取决于台账厚度,而是由群众的“点赞数”决定。昭潭街道实行街社一体政务服务,打造“15分钟服务圈”,考评方法更科学,考核细则更多地放在民生实事办理、活动组织开展、入户走访摸清底册等方面。
这场始于减负的变革,最终指向的是治理效能的提升。雨湖区结合扁平化治理实践,创新实行“1+N+1”治理模式,667名治理员、7795名协理员和675名监督员下沉667个区块联点包户,通过全员式干部下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闭环高效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干部的办公室变成移动的服务站,政策的落实不再受限于办公桌……雨湖区正在探索一条属于基层的善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