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赵孟頫行书《后赤壁赋》,纸本真迹,书于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
《后赤壁赋》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篇重要作品,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即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期间。这一年,苏轼经历了人生中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因被诬陷作诗“谤讪朝廷”,他遭受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经过多方营救,苏轼虽得以释放,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过着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于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两次泛游赤壁,并分别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将第一篇称为《赤壁赋》,第二篇则称为《后赤壁赋》,合称《赤壁二赋》。
《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可以被视为苏轼文学创作上的双璧,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姊妹赋”。这两篇赋都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描绘了赤壁一带的景色,但它们在内容、风格和主题上却有所不同。
《前赤壁赋》主要谈玄说理,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展开,描绘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通过描绘赤壁之下江水、江面之上的月亮,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历史画卷,阐释了苏轼对于人生的见解。整篇文章循序渐进,让读者从索理到论理再到明理,感受到欣赏美的快乐。
而《后赤壁赋》则更多地以叙事写景为主,时间也移至孟冬。在这篇赋中,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赤壁一带的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通过描述与友人在后赤壁的游览活动,展现了夜幕下的赤壁山的幽深、险峻、神奇和怪异。苏轼在赋中用了大量的动词来描绘赤壁山的险峻之处,同时也展现了他勇于冒险的精神。
在主题上,《后赤壁赋》也表现出了苏轼内心的苦闷和思想矛盾。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但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在赋的结尾,苏轼通过描写一个虚幻的梦,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未来的迷茫与思索。这个梦不仅具有朦胧、飘渺、空灵的美感,也留给读者一种探究、余味和人与事之间的思考。
总的来说,《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和姐妹篇,它们在内容、风格和主题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这两篇赋都展现了苏轼对于美的独特追求和精心雕琢,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思索。
请书友们具体欣赏赵孟頫的行书作品《后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