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脱轨123天?画面首公布,一场“太空救援”彰显硬核实力

路飞写代码 2025-04-21 11:37:05

这是一场横跨123天的“太空救援”,当大众认为发射失败的时候,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任何一丝可能,也绝不会让“它们”沦为太空垃圾,从停止死亡旋转到成功点火,再到从“死亡轨道”拖拽回既定轨道,他们的坚持彰显出了中国航空事业的硬核实力。

双星发射任务出现“异常”

时间回拨到2024年3月13日晚上20点51分,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型两级常规液体运载火箭长征二号丙(CZ-2C)和远征一号S(YZ-1S)正在执行DRO-A/B双星组合体发射任务。

前期点火发射升空的过程中,火箭运行非常平稳与顺利,并且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但是在YZ-1S上面级(即火箭末级)上面却出现了飞行异常,要知道远征一号S(YZ-1S)火箭的作用就是要负责将卫星精准的送入轨道,能够执行多次点火轨道校正,长时间在轨飞行等一系列复杂的姿态控制操作等。

也正是由于此次异常,导致卫星并没有进入预定地月空间DRO轨道,更糟糕的是DRO-A/B双星还以每秒超200度的速度进行着“死亡旋转”,这种旋转的离心力足以将卫星的太阳翼撕碎,更更糟糕的是双星还被推入到了“死亡轨道”。

当外界得知卫星发射出现异常的时候,网友们纷纷表示,失败是不是代表着它们将会沦为“太空垃圾”?是不是会启动太空垃圾回收任务?很显然我们错了,这些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任何一丝可能,卫星系统与测控团队紧急制定了轨道补救方案,一场持续123天的“太空救援”拉开序幕,画面也首次曝光出来!

持续123天的“太空救援”计划

第一首要且紧急的任务就是赶紧让双星的“死亡旋转”停下来,不然双星的太阳翼将会完全撕碎,到时候就真的救不回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顾问顾逸东,工程总师林宝军、工程副总指挥王强,紧急联系北京总工程师高铭等人成立应急飞控小组。

他们给双星紧急上传注入指令,同时针对参数阈值进行微调控制,来控制双星组合体的发动机喷气,来慢慢的消除旋转,但是由于卫星未在成功进入既定轨道,所以上传指令时出现一些问题。

飞控主管调度温旭峰则让飞控团队采用土办法,就是一条指令发三遍,这种土办法果然奏效了,几个小时后,DRO-B卫星姿控发动机成功的点火,双星组合体的死亡旋转终于停止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死亡旋转”停止后,新的问题再次出现,太阳翼在此前的死亡旋转中被弯折,要知道太阳翼是为整个卫星提供动力,假如太阳翼出现问题,卫星将真的“随波逐流”。

不过令人庆幸的是太阳翼虽然弯折了,但好在能够正常发电,电力传输系统一切正常,由于太阳翼弯折不能进行控制调整太阳直射角度,科学家们只能通过调整卫星姿态去让太阳翼能够充分被太阳光直射,来进行充电给卫星提供动力能源。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冷佳醒,在事后是这样描述他们此次救援双星的,“就像‌折翼的苍鹰‌,用喙与利爪钩住岩缝向上攀登。”这体现了科学家们永不放弃的精神,只要有一丝可能,我们就要将其化为现实!

从“死亡轨道”回到正轨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关键步骤,那就是需要将双星从“死亡轨道”上拉回到既定DRO轨道上面来,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更是一场与引力之间的赛跑。更重要的是,卫星发射120小时内需要完成首次轨道的启动,否则双星进入DRO轨道的机会将会变得渺茫。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皓与飞控团队成员等展开激烈讨论,同时火箭预设程序以及各种公式计算,代码编写也在同步进行当中,甚至期间中科院大学95后博士研究生孙洋成功计算出DRO备份轨道入轨参数,同时更有2位95后研究生李霜琳、蒲京辉编写的2万行代码已经成功运行在卫星当中,该程序解决了卫星自主导航以及时间同步问题。

就这样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多次轨道补救以及精准控制,终于在2024年7月15日,这场横跨120多天的“太空救援”圆满的画上了句号,DRO-A/B双星组合体成功滑入预定轨道。

结语

此次拯救双星的意义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硬核实力,更是与此前发射的DRO-L卫星组成了地月空间尺度的三星互联互通的通信组网。目前卫星已经在轨稳定运行超过一年,连续工作超过200余天,验证了CZ-2C运作火箭的高可靠性,彰显了我国在处理卫星自主变轨以及地面应急响应高效协同的能力,为后面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0 阅读:4
路飞写代码

路飞写代码

高级前端、专注原创、经验分享、科技达人、喜欢造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