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42军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到11月7日,42军前往黄草岭地区对敌军进行了一次防御战斗。
黄草岭阻击战是42军战史上的辉煌,也是志愿军入朝第一次战役的东线战斗,有力地保证了志愿军西线主力的作战。
但在战役期间还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就是我军夜袭美军炮兵阵地,发现敌人还都在睡觉,于是顺手拉走二十多门炮。
进入朝鲜后,志愿军第42军奉命抢占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赴战岭地区组织防御,阻止东线之敌北进,保障西线主力歼敌。
黄草岭又名“德洞关”,是朝鲜北部的军事要冲,如果美军越过黄草岭,就会长驱直入朝鲜的临时首都江界,使志愿军西线主力侧后受敌。
为了先敌占领黄草岭,42军军长吴瑞林指挥部队强行军。部队在林海雪原中连续奔跑,十分疲累,有的战士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就直打自己的耳光。
10月24日深夜,42军124师到达了黄草岭地区,副军长胡继成发现在黄草岭左前方还有一个更高的烟台峰,当即命令371团连夜抢占,以防敌人居高临下对我形成压力。(胡继成过江后就率先头部队124师向江界地区开进)。
接着,胡继成又命令370团立即翻过黄草岭赶到前面的草芳岭,和驻守在那里的朝鲜人民军700余人会合。
就在争分夺秒部署草芳岭阵地时,胡继成又发现草芳岭左侧也有一山峰,海拔接近700米,直接威胁草芳岭阵地。
他立即指示370团派人抢占,并对全师下达了死命令:“我们一定要把东线军事屏障牢牢守住,绝不让敌人前进半步!”
10月25日凌晨4时,奉命抢占烟台峰的371团打退了南朝鲜军。敌人遭到打击后,立即组织强烈反击。25日上午,闻讯出动的美军派出8架飞机对我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
随后,胡继成指挥124师370团组织火力从侧面将敌人打了下去。
至10月29日,我军共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从10月30日到11月2日,韩国军首都师、第三师和美军陆战第一师连续向草芳岭和烟台峰阵地猛烈进攻。
志愿军坚守不退,阵地两次失而复得。驻守在烟台峰上的371团2营4连在缺粮断水的情况下,坚守阵地九昼夜,最后弹尽粮绝。
连排干部全部牺牲,只剩下了司号员、通信员、文书、宣传员、报话员、卫生员、理发员、炊事员“八大员”。
连长刘君在牺牲前对司号员张群生说:你一定要守住阵地!张群生指挥“八大员”继续战斗,又打垮了敌人两次冲锋,守住了烟台峰阵地。
11月2日夜,张群生用号声向营部报告:“我们还在烟台峰上!”
胡继成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感动得泪流满面。为了减轻正面部队的压力,他大胆提出:派一支部队插入敌纵深内,奇袭敌人后方,以粉碎其正面进攻。
这一想法得到了军长吴瑞林的赞成。
按照计划,胡继成指挥主力向敌人进攻,负责吸引注意力;370团参谋长邢嘉盛则率3营,全部反穿棉衣,从龙水洞美军陆战第一师和韩国军第三师之间悄然插入。
计划开始后,邢嘉盛于2日午夜到达美陆战第一师第一营、第二营和炮兵营阵地,利索地干掉了美军的哨兵。
3营各连、排按照事前的部署,迅速将炸药包、集束手榴弹、爆破筒往美军汽车、装甲车、坦克、大炮上扔。
邢嘉盛率第三营奋力拼杀,突出重围,抢占了400.1高地。11月3日,敌人将3营团团围住,企图聚歼。邢嘉盛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周旋了一天一夜,还伏击了美军的运输车队,击毁了数十辆汽车。
最后在接应部队的配合下,邢嘉盛与能活动的战士背着所有的伤员,押着30多名俘虏凯旋。
更令接应部队傻眼的是,邢嘉盛不知从哪搞到20多门火炮,一问才知他带领的3营奇迹般地绕到了美陆战第一师第一营、第二营和炮兵营阵地。
他原本想把敌人的一些辎重炸掉后便迅速撤退,等到了这里才发现情况不对,这里居然驻扎了美军炮兵的一个加强营。
按照当时3营的人数、弹药,想要消灭敌人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但观察了一会儿之后,邢嘉盛逐渐发现了不对劲:美军在此驻扎了大量炮兵,因为室外温度骤降,居然连一个哨兵都没有,全部都在帐篷里睡觉。
此时,邢嘉盛看到美军集中放置的20多门且无人看守的大炮,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要连吃带拿,不仅端掉这处美军炮兵阵地,还要顺手拿走这20多门火炮与炮弹。
打定主意后,邢嘉盛命令3营的战士们偷偷摸上去,把那些无人看守的大炮连同放置在一起的炮弹全部带走。将火炮沿着公路运送到42军阵地不远处,邢嘉盛等人又原路返回,对美军炮兵营发起了攻击。
炮兵没有了火炮,等同坦克没有履带,几乎是“活靶子”,折返回头的邢嘉盛全歼美军炮兵营,随后与赶来增援的敌人展开短兵相接,带领剩余战士冲出了包围圈。
战斗结束后,42军军长吴瑞林嘉奖了邢嘉盛和3营全体战士,称赞他们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利剑。
而3营战士缴获的这些美军大炮随后被运回国内,位于东北兵工厂很快就摸清了其原理,并且不分昼夜地仿制。
这对当时缺少重武器的志愿军而言,就是雪中送炭。
参考资料:
[1]吴瑞林,吴继云.第42军入朝参战前的日日夜夜[J].军事历史,2011(02):54-58.
[2]闫荣安.胡继成:抗美援朝当先锋[J].党史纵览,2020(1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