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争议的生鲜前置仓模式,貌似被叮咚买菜跑明白了。
最近叮咚买菜发布2024年二季度财报。叮咚买菜第二季度总营收约56亿元,同比增长15.7%;GMV达到62.2亿元,同比增长16.8%。净收入为6710万元,去年同期净亏损3660万元;Non-GAAP标准净利润1.03亿元,同比有近13倍的增长。叮咚买菜继今年一季度之后再次实现GAAP口径下的盈利。
叮咚买菜于该季度呈现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用户规模和每用户平均收入的共同稳健提升。叮咚买菜高管在业绩会上披露,该季度月均下单用户数约730万,同比提升11.7%;每用户月均收入较去年同期提升6%,其中来自会员的月均收入达到500元以上。
叮咚买菜在华东地区的增长更为亮眼,该季度上海和江浙地区GMV分别同比增长16.5%、30%左右。叮咚买菜在其优势市场的仓网密度和市场渗透率还在以较快的速度提升。
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其高管强调叮咚买菜本质上是一个生鲜供应链企业,模式和形式都不重要。未来会对三四线城市甚至是海外市场有更多探索。
结合稳健增长的业务和健康的财务情况,叮咚买菜也进一步调高了对利润和规模的预期,预计今年以及接下来三季度的净利润和规模都会有较大幅度的同比增长。
盈利的背后,也是“前置仓模式”的胜利?对于生鲜前置仓模式,挑战一直实实在在存在。
我们从两点来看,一是、生鲜属于高损耗率的品类,在物流多渠道层级的流通下,产品从源头到前置仓,中间会产生大量损耗。二是在履约端,从产品到消费者手中,依托的是骑手大军完成即时配送,中间的履约成本非常高。
这也是生鲜前置仓模式被业内定位“弯腰捡钢镚”的活。而此前各赛道选手都是烧钱抢市场,导致亏损严重。
从叮咚买菜2019-2022年的业绩来看,也是持续性亏损,2020及2021年亏损高达31.8亿元、64.3亿元。到2023年终于实现盈利,叮咚买菜2023年实现GMV219.7亿元,全年Non-GAAP净利润达4540万元。
而这也与其在关键时期的战略调整有关。2022年,叮咚买菜开始撤销多城市的站点,其后1年多时间里,相继关停西南地区的业务和广深地区的站点。
这些举措也被视为平台开始追求盈利及长期运营。在围绕降本增效和保守盈利发展,在2024年也有了明显的效果。
根据财报,第二季度,叮咚买菜前置仓的仓均日均订单量突破了1000单,同比提升29.4%;即时单平均履约时长为36分钟,同比快了2分钟。
就在今年,叮咚买菜还围绕着江浙沪地区继续拓展前置仓数量,其预计今年内新开约80个前置仓,目前上半年已经开出近40个,并且新仓开出后单量迅速爬坡,目前这些仓的单仓日均单量已经突破800单。
损耗方面,据悉目前叮咚买菜已经能实现人、货、仓、运全链路的数字化驱动,端到端的损耗能控制在1%—2%。
在我们看来,从目前的叮咚买菜取得的成绩来看,侧面反映前置仓模式是具备可持续性的。特别针对部分区域的前置仓密度和市场渗透率的提高,其履约成本也在降低。
而针对前置仓的盈利能力背后,供应链才是其根基。
叮咚买菜高管认为同行更多在遵循传统零售业的“第一性原理”,即通过规模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营费用,但这一点在生鲜行业失效了。生鲜行业更多是向供应链要效率,用供应链能力获得规模增长。
据了解,今年叮咚买菜新增了温州苍南、山东东营、广东湛江三大直采基地,缩短链路距离,提升了供应链效率,同时上新一些区域特色鲜货等。
“我们认为模式和形式都不重要,供应链能力强,就可以不变应万变。”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说,“随着叮咚供应链的发展,我们会在更多区域服务更多人群,也会以更灵活的形式服务更多的消费者。”
「零售商业评论」认为,供应链是生鲜零售的基础,最重要的比拼仍在供应链端。而供应链的运营效率、数字化研发投入的提升,将大大降低损耗,这也能保证前置仓的健康运转。
生鲜电商的竞争,仍在加剧2023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直逼6500亿元,用户规模达5.13亿。根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市场数据报告》,其中多项数据显示出我国生鲜电商依然处在快速成长期。
而消费者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数据显示,中国生鲜电商消费者粘性较高,89.7%的人每周消费1-4次;81.7%的人单次消费金额集中于50-200元之间。
而前置仓模式也起到行业推动器作用。
此前,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即时零售前置仓创新发展报告》指出,从市场规模增长情况看,2022年和2023年前置仓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均超50%;从仓库数量增长情况看,2022年和2023年前置仓数量的年均增速超过100%,尤其是平台仓数量的年均增速超过250%。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大部分是商超和便利店的前置仓崛起。
而市场上,头部玩家也相继入局前置仓赛道。叮咚买菜、京东到家、小象超市(美团)、盒马、多点、朴朴超市、多多买菜等等,竞争加剧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几个趋势。
从品类和场景来看,平台开始向多品类、细分消费场景的延伸。
2023年底,美团买菜改名为“小象超市”,由“生鲜平台”正式转型为 “超市零售”,开始向日用清洁、个护美妆、酒水饮料等全品类迈进,平台上的商品扩充至1万多种。这背后,是业务体量的持续扩大。美团数据显示,该业务4年间销售额增长了50倍。
同样叮咚买菜的商品种类也在增加。二季度其在江浙沪地区的仓均日均SKU数量同比提升了约20%。平台还重点拓展了“茶几休闲”场景的开发,其中,休闲百货品类商品的用户渗透和购买频次都在快速增长。
第二个点,是自有品牌,自营产品向外部渠道销售。
根据叮咚买菜财报显示,2023年四季度,叮咚买菜自有品牌商品用户渗透率已达73.6%。目前,叮咚买菜已经上线了蔡长青、叮咚好食汇、叮咚王牌菜、拳击虾、叮咚大满贯等20多个自有品牌。其中,蔡长青2023年的GMV约8.4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了43%。
自有品牌也加大了品牌的话语权。叮咚买菜称,自有生产商品正在外溢给更多零售以及酒旅餐饮等渠道。如叮咚肉类自有工厂的分割加工,以及谷物、豆制品、预制菜等品类的研发和生产,已经作为供应能力进入其他渠道与企业端市场。
朴朴超市也在发力自有品牌。2023年,朴朴超市的销售规模在250亿-300亿区间。朴朴超市2024年的市场目标是,自有品牌年销售额做到50亿,占总体销售15%-20%比重。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需要加大核心市场的仓网密度和市场渗透率,巩固区域市场的竞争力。
「零售商业评论」认为,前置仓模式已经得到市场验证,叠加即时零售需求的爆发,市场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对于平台而言,接下来供应链、履约配送、仓网密度都是竞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