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见到一些孩子脖子里挂着音频播放装置,走到哪儿听到哪儿,无论做什么事,音频内容都是他们的背景音。
这里面有太多家长的期许在,希望孩子能利用好每一分一秒汲取知识。
我甚至还看到学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一接到孩子立刻把音频课程递给孩子,让孩子在电动车后座上开启学习。
我自己也给孩子买过音频课程,但我从不让孩子过多使用,只有在她有主动意识,比如想了解某个概念、探寻某个主题时,才让她当资料使用。
因为我深知,听音频学习并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1 与真人互动的学习方式收效最佳相信许多家长都认可,网课的效果远不如真实课堂。
同样都是老师讲,内容也一致,互动其实也不少,但就是没有课堂效果好。
这是因为上课时,老师和孩子有眼神、语言、情感互动,孩子还会跟着老师的视线去共同关注一些东西。
脑科学家把这一过程叫做共同注意。
共同注意能够使孩子把物体、声音和一系列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他们的学习。
共同注意,不仅能促进学习,而且能促进孩子们的社会化发展和情感发展,形成更健康的人格。
我们人类演化这么多年,已经在基因里边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倾向,就比如与真人互动学习。
无论是跟成年人的互动,还是说同伴之间的互动,孩子都能在这些互动中学得更多。
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把时间都用在了听音频上,那么跟孩子互动的时间是比较少。那么,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
当然,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都跟孩子互动,孩子还是需要自己去学习,这种时候音频视频很方便。
那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听音频,还是自主阅读?
2 听不如读学习还是要回到书本上来的。
音视频节目,为了传播效果,非常故事化、口语化。等于把知识嚼一遍喂给孩子,而且只用了听觉这一个感觉加入学习。思考深度和记忆力度都不够。
而读书就不同了,读书需要调动更多的脑力,字里行间需要思考的东西更多,所以学习深度不同。
而且读书是一个主动行为,更有掌控感。
读书习惯你就不想听音频了,听是被动的,你得受制于别人的语速、内容安排、讲话风格等等。
读书你想怎么读都可以,跟听书有很大的不同,效果也很好。
3 不要把大脑占满我们要懂得留白,一刻不停地播放背景音,对大脑没什么好处。
最直观的,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听音频的时候许多孩子是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这样的习惯可不好。
时间长了,在做事时大脑总会不自觉地分一部分资源,在其他事情上,不利于专注力的养成。
一次最好只做一件事,把自己的注意力像打聚光灯一样打在要做的事情上,更容易体验到收获新知的快乐。
另外,我们的大脑有一个静息网络。
当我们看似什么也没有做,比如说我们在发呆的时候,我们大脑后台的一些脑区也是在工作的,而且这些脑区消耗的能量很大。
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脑区是创造力的关键。
有些科学家、艺术家,他在散步、吃饭时,突然间来了灵感。
这其实就是看似什么都没做的时候,大脑的静息网络发挥了作用——把信息综合在一起,迸发了灵感。
如果你每时每刻都在听音频,大脑被塞得满满的,静息网络是发挥不了作用的。
其实最好的状态就是干一件事情的时候专注投入,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
劳逸结合,这四个我们人类实践出来的字,背后有深刻的道理。
总结:正是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我是不会过多地让孩子使用音频内容的。
其实,哪有听听背景音、看看短视频就能成学霸的?学习,是要动用脑力,不断思考的。
可能会通过听或看掌握一部分事实知识,但更高规格的观点、知识体系、输出作用,是需要自己去总结的。
所以,多让孩子去阅读、去专注琢磨一些东西、去跟同伴互动,这样锻炼大脑的同时,也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方式。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