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口算很溜,三年级却输给了“慢孩子”:算得快不等于数学好

宝妈丽丽在修行 2022-07-02 21:34:37

在一二年级口算很溜,做题速度非常快的孩子,到三年级数学并不咋样。

反而是有些看起来算得特别慢的孩子,在三年级实现了反超。

01算得慢,并不等于数学差

这些“慢孩子”让我想起了牛顿、爱因斯坦、还有许多获得过菲尔兹奖的数学家,比如洛朗-施瓦茨、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

他们都被贴上过计算能力低下,数学差的标签。甚至还被老师怀疑有“学习障碍”。

通常情况下,在班里算得慢的孩子也会被老师说成数学不行,一看就不是聪明的主儿。

可是,到了三年级,往往让人大跌眼镜。

算得快的孩子不再“闪耀”,“慢孩子”反而越学越好。

其实,他们只是牺牲了速度来思考。或者至少他们的大脑没被固化。

02深度思考

数学学习,包括其他学科的学习,必须要有的是深度思考。

在学习早期追求速度,肯定针对一种题型进行了大量练习。比如,加减法的口算肯定天天练。

大脑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浅层思维模式——我们的大脑是非常善于偷懒的,习惯了这种模式,就很难切换到更费脑力的深度思考了。

因此说,仅仅快,没太大意义。

我们学习数学概念,是要用到生活中的,生活千变万化,得灵活迁移,知道什么样的情况用什么样的数学概念去解决——这就是数学思维。

所以,没有彻底理解、没有深度思考,学不好数学。

孩子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用来做这就不能做那,用来提速就不能用来做思维练习。

我们说高效学习,不仅方法要对,时间也要用对地方。

一二年级不要过度追求速度,更应该鼓励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

03如何做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乔-博勒,在自己的多本书里都强调:

放弃速度,不需要一味地计算,而是拿一道题让孩子多想几种算法,或者少量几道题分别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也就是多维度的思考。

她的其中一本书,写的非常好

得益于她的启发,我很少让自己的孩子做口算练习。

通常是1道加法题,让她变换着花样来算。

或是4道题,每道题用一种方法。

每天的解题方法,不重复。

这样做花的时间是口算的2倍,但孩子不反感还觉得好玩,也让她对加减法了解得更透彻。

进一步的,我们还可以拓展,运用更多的感官、更多样的方式来学习。

比如,10-4的计算:

可以让孩子拿10块钱,买4块钱的东西——实际作用;

还可以让孩子摆一摆实物,从总体中拿掉4个——动手操作;

也能让孩子对着更小的孩子讲一讲——用输出促进理解;

……

反正就是变着花样来,在不同场景不同语境中增加思考力和理解力。

如此,在数学计算的同时,也加入了其他能力的锻炼——语言能力、绘图能力、动手能力等,我们的大脑会越来越灵活,更多创意跟着涌现出来。

总结:

不仅数学学习,其他科目的学习都要深入思考。不要把时间都用在速度提升这些浅层的学习任务上。

随着学习难度增加,思考不够灵活和深入的孩子,逐渐就应付不了,造成成绩下滑。

许多家长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一二年级优秀的孩子为啥到三年级,就不出色了,很大一个原因是大脑过早适应、固定了一种思维模式。

应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带孩子尝试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去解题、完成学习任务,以使大脑更灵活,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一个又一个挑战。

最后,引用教育家沈祖芸的话:

生活,是由挑战构成的。

应对挑战,要的是组合各种资源的思考能力,不是浅层思维。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

0 阅读:272

评论列表

1云淡风轻

1云淡风轻

2
2022-07-04 15:36

[点赞]确实是如此,大量的练习换来的好成绩到高中时期就没了优势,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才会越走越远[点赞]

宝妈丽丽在修行

宝妈丽丽在修行

一个践行终身学习的逗比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