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_两晚_高产栽培模式,优化播期播量,实现穗粒协调

唐卓航宇说 2025-03-29 09:44:14

**小麦“两晚”高产栽培模式:优化播期播量,实现穗粒协调**

一、提出问题

在广袤的田野上,小麦一直是重要的农作物,关系到众多农民的生计和粮食安全。长期以来,许多中老年农民朋友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扰。就拿播期和播量来说,传统的种植方式往往比较固定,没有充分考虑到现代气候变化、品种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曾走访过许多村庄,看到不少老乡们按照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方法,在差不多的时间播种小麦,而且播量也基本是凭经验。比如说,在某个山区的小村庄里,李大爷家每年都差不多在9月下旬就早早地播下了小麦种子,每亩地的播量也总是保持在20公斤左右。收获的时候却发现,产量总是不太理想,有时候还会因为遇到极端天气,比如倒春寒或者干旱,小麦的穗粒数明显不足,麦粒也不饱满。像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在很多地方都存在。

从数据上看,据不完全统计,在传统种植模式下,由于播期和播量不合理,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小麦平均亩产只能达到300 - 400公斤左右,远远低于高产地区的水平。而且在这些地区,小麦的品质也不稳定,有的年份蛋白质含量低,有的年份麦粒大小不均匀。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优化小麦的播期和播量,从而提高产量并且保证穗粒的协调呢?这时候,小麦“两晚”高产栽培模式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二、分析问题

1. 播期的影响

- 小麦的播期对其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早播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科学。早播的小麦在秋季可能会因为温度还比较高,导致小麦生长过快,形成旺苗。旺苗看似生机勃勃,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多隐患。旺苗的根系在入冬前可能会过度生长,消耗大量的养分,而到了冬季寒冷的时候,这些旺苗的抗寒能力反而较弱。就像那些过早出门玩耍的孩子,看似活力满满,但是一遇到风雨就容易生病。

- 而“两晚”模式中的晚播则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问题。晚播的小麦在秋季温度逐渐降低的情况下,生长速度适中,能够形成壮苗。壮苗的根系发达,扎根深且广,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以某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数据为例,晚播10 - 15天的小麦,其根系在入冬前的长度比早播的小麦平均多出2 - 3厘米,根的数量也多出10% - 15%。而且晚播小麦在冬季能够更好地抵御寒冷天气,来年返青的时间虽然比早播的稍晚一点,但是生长势头却很强劲。

- 播期也不是越晚越好。如果播种过晚,比如在一些地区到了11月中旬之后才播种,由于温度过低,小麦种子可能无法正常发芽,或者发芽后生长缓慢,导致基本苗数不足。这就好比是在寒冷的冬天播种,种子很难在恶劣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2. 播量的影响

- 播量同样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播量过大,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过于拥挤。就像住在狭小空间里的人一样,彼此之间争夺阳光、水分和养分。在小麦的分蘖会受到抑制,麦株个体发育不良。在一些地方,农民为了追求高产,盲目增加播量,每亩地播量达到30公斤甚至更多。结果到了拔节期,发现麦田里通风透光性差,小麦容易发生病虫害,而且穗粒数的增长也受到了限制。

- 播量过小,虽然每株小麦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但是基本苗数不足。这就如同一个人数过少的团队,难以完成大规模的任务。在收获的时候,总产量也会受到影响。据调查,播量每减少2 - 3公斤,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亩穗数可能会减少5 - 8万穗。这对于追求高产的小麦种植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 在“两晚”高产栽培模式下,播量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等因素。对于肥力中等的土地,搭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中晚熟品种时,合理的播量应该在每亩15 - 18公斤左右。这样既能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数,又能避免因播量过大而带来的各种问题。

3. 穗粒协调的重要性

- 小麦的产量是由穗数和粒数共同决定的。穗粒协调是实现高产的关键。如果穗数很多,但是粒数很少,就像一个团队里人很多,但是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强,总产量也不会高。反之,如果粒数很多,但是穗数太少,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在传统种植模式下,由于播期和播量不合理,往往难以实现穗粒协调。早播且播量过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穗数较多,但是因为通风透光性差、养分竞争激烈等原因,粒数较少。而晚播且播量过小的时候,穗数不足,即使每穗的粒数较多,总产量也难以提高。

- 从实际数据来看,在一些成功应用“两晚”模式的地区,通过合理调整播期和播量,实现了穗数的有效增加和粒数的稳定增长。比如,某村在采用“两晚”模式后,平均亩穗数从原来的35 - 40万穗增加到了40 - 45万穗,同时每穗的粒数也从30 - 35粒提高到了35 - 40粒。这样一来,亩产量就从原来的350 - 400公斤提高到了450 - 500公斤左右。

三、解决问题

1. 科学确定播期

-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播期。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当连续5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6 - 18℃时,就是比较适宜的晚播起始时间。在河北中南部地区,这个时间通常在10月上旬到中旬左右。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结合土壤墒情等因素。如果土壤墒情较好,可以适当接近10月上旬播种;如果土壤墒情较差,可能需要稍微推迟几天,等到降雨或者灌溉之后再进行播种。

- 要考虑小麦品种的特性。不同品种的小麦对温度和光照的敏感度不同。对于那些冬性较强的品种,可以适当晚播一些;而对于春性较强的品种,则要把握好晚播的时间,避免播种过晚影响产量。济麦22属于半冬性品种,在河北地区一般10月上旬到中旬播种比较合适;而烟农19属于弱冬性品种,播种时间可能要比济麦22稍早一点,大概在10月上旬左右。

2. 合理确定播量

- 土壤肥力是确定播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土壤肥力较高的土地,可以适当减少播量,因为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小麦生长。一般来说,高肥力土壤每亩播量可以控制在12 - 15公斤;而对于肥力中等的土地,如前面提到的,每亩15 - 18公斤比较合适;肥力较低的土地,则需要适当增加播量,但也不宜过多,每亩大概在18 - 20公斤。

- 还要考虑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措施。如果采用宽窄行种植等有利于通风透光的种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增加播量,但也要保证麦株之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在田间管理方面,如果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到位,小麦的生长环境较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播量。在一些采用了先进滴灌技术和精准施肥技术的农田,播量可以在正常范围内根据小麦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小范围的调整。

3. 实现穗粒协调的综合措施

- 除了科学确定播期和播量之外,还需要配合其他栽培管理措施来实现穗粒协调。在施肥方面,要注重氮、磷、钾等养分的合理搭配。在基肥中,可以按照每亩施入有机肥1 - 2吨、氮肥10 - 15公斤、磷肥8 - 10公斤、钾肥5 - 8公斤的比例进行施肥。在追肥时,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进行调整,返青期适量追施氮肥,促进小麦返青生长;拔节期增加氮肥和钾肥的施用量,有利于穗粒的发育。

- 病虫害防治也是实现穗粒协调的重要环节。要定期巡查麦田,及时发现病虫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小麦抽穗期,要注意防治蚜虫和锈病。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释放瓢虫等天敌昆虫来控制蚜虫的数量,同时喷施三唑酮等杀菌剂来防治锈病。

- 另外,合理的灌溉也是必不可少的。小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在播种期,要保证土壤墒情良好;在拔节期和孕穗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而在灌浆期,则要注意避免田间积水。可以采用小水勤浇的方式,在拔节期和孕穗期每次灌溉量控制在30 - 40立方米/亩,灌浆期每次灌溉量控制在20 - 30立方米/亩。

小麦“两晚”高产栽培模式通过科学地优化播期和播量,配合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实现穗粒协调,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中老年农民朋友们可以积极学习和尝试这种模式,让我们的小麦田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收获更多的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栽培技术。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就像老话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土地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耕耘,才能收获满满的希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