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汽车品牌们都开始纷纷“抱大腿”了?这年头,谁还不找个靠山呢?比如有的厂家,开始与电池厂深度合作;有的厂家,则开始使用同行的电子电气架构。就连一向高傲的奥迪也“妥协”了,宣布全新A4L更名为A5L,还会搭载华为的智驾系统!这可是奥迪在华为加持下的首次尝试,目标直指2025年中旬的市场。
听起来或许挺振奋人心,但问题是:奥迪和华为的联手,真的能让它翻盘吗?咨询了一些业内人士后,才发现这可能有点困难!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奥迪的短板并不在于智能驾驶。这话可能听着有点扎心,但现实确实如此。说白了,目前市场上,没有智驾的车多得是,对它们的销售有影响吗?并没有!以比亚迪为例,它基本没有强大的智驾系统,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其中的霸主。奥迪也是如此,它有没有智能驾驶,并不影响其销量。而且喜欢奥迪的用户,也不太看重智能驾驶这一点。
真要说短板,奥迪的问题在于还停留在“过去那个时代”——没有诚意改变,也不愿意改变。说白了,时至今日,他们还在考虑“全球市场的统一性”,并未决定跟随中国市场。以“冰箱、彩电、大沙发”为例,有技术难度吗?成本很高吗?并没有!他们也知道用户喜欢这些,但就是不愿做,不愿推出特供车型。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他们觉得“这个价位”的用户不配。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属于百万级豪车的标配,甚至要花大价钱选配。要把这些东西给普通用户?绝不行!就算有这个意向,也要讨论很久很久……
但现在的新势力就不同了,他们的反应是以“小时”来计算的。早上看到同行某个东西很成功,下午可能就开会立项推进了。就这个效率和速度,奥迪这样的品牌根本玩不转。其次,油车的系统性溃败,也无法靠智驾挽回。说白了,表面上看,奥迪和新势力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的较量。在这种竞争格局下,燃油车的系统性溃败,很难靠智能驾驶挽回!
简而言之,给燃油车装上一个好的智驾系统,大家就会因此去买燃油车,而不买电车了吗?并不会!因为当下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节省性、科技感、舒适性以及驾驶体验,而这些正是燃油车很难提供的。这不是夸张,因为燃油车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节省;至于科技感,受限于机械架构,也很难实现……舒适性和驾驶体验就更麻烦了。毕竟,电动机的安静和平顺是发动机无法比拟的!倒不是说燃油车完全无法实现这些,而是在保障相同体验的情况下,成本太昂贵了。
以小米 su7为例,你要找一辆类似或者差不多的燃油车,至少都是百万级的,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说到底,目前的大溃败不是奥迪的问题,而是整个燃油车行业都在溃败,都在面临自己的大败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要你在这个体系内挣扎,几乎是无解的。就好比诺基亚,打败它的不是苹果、三星,而是智能手机的崛起!
最后,智驾不等于灵丹妙药。以华为的智能驾驶为例,阿维塔、极狐、深蓝这些品牌,不是都已经搭载了吗?有改变它们的命运吗?并没有!真正算得上成功的,也就问界一家。而且问界的成功,还并不是因为智驾,而是与华为的强绑定——让粉丝觉得这是华为的车。此外,消费者的选择,并不只是看车的智能化表现……还涉及到品牌认可度、整体产品体验,以及性价比的考量。而这些,单靠一个智驾系统是无法彻底改变的。
更无奈的是,智驾系统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卷”,技术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以理想、蔚来为例,它们应该是bba(奔驰、宝马、奥迪)的主要竞争对手。但他们没有智能驾驶吗?一样都有!可能在城市智能驾驶方面,还比不上华为。但问题是,城市智能驾驶本身就不成熟。考虑到这个现实,并没有拉开差距,不是吗?
总的来说,智驾系统或许是一种提升产品力的手段,但绝对不是救命稻草。奥迪要想在这场新能源的战局中突围,不能仅仅依赖智能化,而是要从产品的整体定位、成本结构,到市场策略进行全面的变革。否则,最终还是难逃“燃油车溃败”的大势所趋!
奥迪与华为的合作,虽然看似是一场强强联合,但实际上并不能解决燃油车行业的根本问题。智能驾驶系统虽然是提升产品力的手段,但并非万能药,无法单独解决品牌在市场中的所有问题。奥迪的短板在于其未能适应市场变化,仍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不愿推出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特供车型。在燃油车系统性溃败的背景下,智能驾驶系统并不能挽救燃油车的命运。奥迪要想在新能源战局中突围,需从产品定位、成本结构到市场策略进行全面变革,而不仅仅依赖智能化。否则,最终还是难逃“燃油车溃败”的大势所趋。希望奥迪能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根本,进行彻底的变革,而不仅仅是“抱大腿”求生存。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