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粤城时刻 2025-04-02 10:04:32

马冰如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听过,尤其是关注台湾政治和两岸关系的朋友。

作为马英九的三姐,她在北京整整生活了26年,人生轨迹跨越了美国、大陆和台湾,故事里满是曲折和意义。

一、早年经历:从湖南到台北,再到美国

马冰如,原名马自东,194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她家背景不算简单,父亲马鹤凌是国民党官员,母亲秦厚修是教育工作者。

1949年国共内战快结束时,父母带着大姐马以南去了台湾,她和二姐马乃西留在湖南衡山老家,由奶奶带着。1950年,奶奶带着她们姐妹俩辗转到香港,跟父母团聚。

两年后,全家落脚台北,日子才算安稳下来。在台北长大的马冰如,性格沉稳,学习挺用功,家里人都挺喜欢她。

高中毕业后,她跟着姐姐们的路子,去了美国读书,学的是中文和教育学,后来拿到了教育硕士学位,还考了康涅狄克州的教师执照,在美国一所公立学校教中文和数学。

那时候的她,事业稳定,生活有条不紊,谁也没想到她后来会跑到北京去。

二、为啥来北京?家庭和机遇的推动

1997年,马冰如的丈夫赵蜀远被公司调到北京开拓业务,这对她来说是个大决定。

在美国教书好好的,生活安稳,放弃这一切跟着老公去北京,不是随便就能下决心的。但她还是去了,可能是因为重视家庭,也可能是想试试新生活。

1997年的北京,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那时候城市发展刚起步,自行车还满街跑,高楼还没那么多。她和丈夫在顺义区安了家,开始适应大陆的生活节奏。

对一个在美国待惯了的人来说,北京的热闹和变化,肯定让她有点新鲜又有点不习惯。

三、教育事业:从老师到管理者

马冰如不是那种闲得住的人。到了北京没多久,她就通过朋友介绍,联系上了顺义区的一所国际学校。

凭着在美国教书的经验,她顺利成了那儿的中文和数学老师。学生大多是外籍或者港澳台的孩子,她教得认真,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后来,她的才华被学校看中,升成了中文部主任。这可不是光教书那么简单,她得管课程设计、教师安排,还得跟学生家长打交道。

她推动了不少新想法,比如加戏剧表演和诗歌朗诵,让中文课更有意思。在她的努力下,学校的中文教育慢慢成了亮点,吸引了不少学生。

马冰如在教育上的付出,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实打实干出来的。她用自己的专业,帮学生打开了对中文和文化的兴趣,这点挺接地气,也挺有意义。

四、公益心:汶川地震后的行动

除了教书,马冰如还有颗热心肠。2008年汶川地震,她在学校带头组织捐款,号召师生支援灾区。后来她还亲自去了四川,参与“鹤凌爱心小学”的落成。

这所小学是以她父亲马鹤凌的名字命名的,她跑前跑后,盯着项目落地。灾区的孩子能有地方读书,她出了不少力。

这种事搁谁身上都不轻松,但马冰如干得踏实。她的公益行动,不光是捐钱捐物,更是用教育去帮人重建希望。这份心意,让她在学校里外都得了不少尊重。

五、两岸交流:用教育搭桥

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还有个大亮点,就是她在两岸交流上没少出力。

她多次组织北京的学生去台湾交流,带他们看看台湾的校园,跟当地学生一起上课。她还安排台湾的老师来北京,双方聊教学经验,分享想法。

2023年,马英九访问大陆时,她还帮着组织了一波学生交流。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挑了37个学生组成代表团,去台湾走了一圈。

她忙着联系学校、定行程,事无巨细都盯着。这种活动看着简单,其实挺费心,但她干得有劲儿,学生们回来都说开了眼界。

她在这方面的努力,其实挺有深意。两岸关系复杂,但她用教育这根线,把年轻人连起来,润物细无声地拉近距离。这不是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做事。

六、生活点滴:北京的26年见证

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也是个小人物看大变化的故事。

1997年她刚来的时候,北京还是自行车多、胡同多。现在呢,高楼起来了,地铁通了,顺义区也从边缘地带变成了成熟小区。

她住的小区挺安静,生活简单,跟丈夫一起过日子,偶尔跟远在台湾的家人打打电话,包括弟弟马英九。她跟家人的联系一直没断过。

马英九当台湾领导人那会儿,她在北京低调生活,没啥架子。周末去超市买菜,晚上跟老公看看电视,日子过得跟普通人差不多。

北京的巨变她都看在眼里,但她自己还是那个踏实的人。

到了退休的年纪,马冰如没彻底歇下来。

她从学校退了,但还是关心教育,时不时回学校看看老同事,或者跟年轻老师聊聊教学。她还穿梭在美国、大陆、台湾之间,探亲访友,顺便看看教育的新动向。

每年春节,她跟子女团聚。女儿在北京上班,儿子在美国读书,家人散在各地,但过年总能聚一块儿。她还喜欢在北京的公园溜达,春天看樱花,冬天看冰湖,跟邻居聊聊天,日子过得挺自在。

她退休后还受邀参加学校的周年庆典,讲讲自己的经历。年轻老师找她讨教,她也乐意分享。这种状态,挺像那种退了休还不服老的长辈,既有生活味儿,也有责任感。

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说白了就是教育和奉献的故事。她从美国老师到北京的中文部主任,再到公益和两岸交流,每一步都走得挺实。

她教过的学生里,有人因为她喜欢上了中文,后来还搞起了文化交流。她推动的课程,也让学校的中文教育有了名气。

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方式,成了两岸交流的桥梁。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通过教育,一点一点拉近了两岸年轻人的心。

她这26年,既是个人奋斗的记录,也是两岸关系变迁的一个小切面。

0 阅读:260
粤城时刻

粤城时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