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网消息,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对中美达成协议有信心。而就在此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电话,在与俄罗斯通话后不久,特朗普便对中国展现出积极姿态,这一系列外交动作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国际政治考量。
当地时间17日的美俄外长通话,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美方主动发起此次通话,向俄方通报对也门胡塞武装开展军事行动的决定。拉夫罗夫在通话时强调,必须马上停止使用武力,各方需要进行政治对话,以此找到避免流血冲突进一步扩大的解决方案。通过此次通话,美俄双方在部分问题上进行了信息互通,尽管不能立刻化解双方长期积累的矛盾,但这样的沟通为后续解决相关国际问题提供了对话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国际局势。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资料图)
在结束与俄罗斯的通话后,特朗普迅速将目光转向中国。当地时间17日,特朗普表示“我认为我们会与中国达成协议,我们会和所有人达成协议的”。次日,他谈及关税问题时宣称,美方正与中方进行友好对话,有望在未来3到4周内达成协议,还称“中美接触频率非常频繁”,相信有“充足的”时间与中方达成共识。
特朗普之所以在此时积极寻求与中国达成协议,背后有着诸多现实因素。在贸易方面,美国国内经济受到贸易摩擦的冲击。以美国农业为例,中国作为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贸易摩擦导致美国农产品对华出口受阻。美国农民面临农产品滞销、价格下跌等困境,大量农产品积压,农场主收入锐减,不少农业相关企业也面临经营压力,这对美国农业产业带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特朗普(资料图)
在科技领域,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限制措施,虽旨在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但也反噬了自身。美国科技企业失去了广阔的中国市场,营收和利润受到冲击。例如,一些美国芯片企业原本在中国市场占据较大份额,限制出口后,市场份额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占,企业发展面临困境。而且,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华策略上也存在分歧,部分人士认识到持续的对抗对美国经济和国际形象都带来了损害,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
然而,对于特朗普抛出的橄榄枝,中方有着自己的立场和考量。一直以来,中方对中美经贸领域磋商保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美方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外交部早已亮明立场,“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也强调,“解铃还须系铃人”,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极限施压和胁迫讹诈,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
从过往的贸易摩擦来看,美方频繁挥舞关税大棒,不断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试图以此逼迫中国在贸易谈判中让步。但中方坚决反击,对等加征关税,将对美关税加到了125%。中方还采取了收紧关键矿产资源出口、将多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和出口管制名单等措施,精准命中美方痛点。在这样的博弈中,美国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使自身经济和相关产业遭受冲击。
特朗普(资料图)
在国际格局中,中美关系的走向至关重要。美国若真心希望改善中美关系,就应摒弃霸权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观念。中国一直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无论是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还是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双方合作都能发挥巨大作用。
美国在与俄罗斯通话后对华抛出橄榄枝,是其基于国内外形势做出的外交举动。但最终能否达成建设性成果,关键在于美方是否有诚意、能否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出发点推动双边关系的改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