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瓜,总是吃得人五味杂陈。
最近,英达和巴图这对父子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只不过这次不是因为什么新作品,而是因为一段迟到了二十年的“父爱”。
英达,这个名字在很多人眼里,可能早就和“好父亲”这三个字划不上等号了,他曾经的所作所为,至今仍被许多人诟病。
二十年前,英达与宋丹丹离婚,这段婚姻的结束,仿佛也斩断了他与儿子巴图之间的血脉联系。
离婚后,巴图被判给了宋丹丹,而英达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不仅在生活中对巴图不闻不问,甚至在公开场合也极力撇清关系,仿佛巴图不是他亲生的一般。
更令人寒心的是,英达曾在采访中,多次强调自己和巴图的“恩断义绝”,甚至表示巴图“不姓英”。
这些言论,无疑是在巴图的心上,狠狠地捅了一刀。
那个时候,巴图还是个孩子,他需要父亲的爱,但英达却选择了冷漠和无视。
对比起他对小儿子英如镝的百般宠爱,英达对巴图的冷漠,更显得不近人情。
他给英如镝买了数不清的玩具,为了送小儿子去学习冰球,不惜卖房卖车。
英如镝的成长路上,有英达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陪伴,而巴图的成长,却只有缺失的父爱和冰冷的背影。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也是最好的照妖镜。
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男孩巴图,早已成家立业,拥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
他在母亲宋丹丹和继父的关爱下,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
而英达呢?
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良心发现,他开始公开表达自己对巴图的“愧疚”,甚至希望能够和巴图“一视同仁”。
这种迟来的“父爱”,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悲。
仿佛只要他一句“对不起”,过去二十年的缺席,就能够一笔勾销。
英达的“迟到”的父爱,并没有得到巴图的原谅,也没有得到网友们的认可。
有人说,他这是在作秀,想要给自己洗白;有人说,他这是在道德绑架,想让巴图原谅他;还有人说,他这是在为自己博取同情。
大家纷纷为巴图抱不平,认为他不需要这样的“父爱”。
是啊,二十年的缺席,岂是一句“对不起”就能弥补的?
巴图已经用自己的幸福,治愈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
他不需要英达的“父爱”,也不稀罕。
英达与巴图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的缩影。
它让我们看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深远,父母的爱与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也让我们明白,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如何去爱,也不是所有的伤害,都能被轻易原谅。
爱,不是一种口头承诺,而是一种行动,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当父母选择了放弃自己的责任,那么,即使是迟到的“父爱”,也终将变得廉价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