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小君
她用行动告诉世界:科技的未来,可以由女性定义,更可以由中国人定义。
说出这句话的,是一位在科技领域掀起波澜的女性,一位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的华裔科学家——李飞飞。
她的人生轨迹,不仅镌刻着个人的梦想与成就,更映照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逆风翻盘
李飞飞的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地理位移”。
1992年,16岁的她跟随父母从熟悉的成都,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彼时的美国,对他们一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父母在国内拥有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地位,在陌生的环境中几乎归零。
语言不通,学历不被认可,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从事着与自身专业背景相差甚远的工作。
父亲修理相机,母亲在超市收银,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家境的变化,让李飞飞迅速成熟起来。
她深知,语言是融入这个新世界的关键,也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没有钱上语言学校,她就另辟蹊径,在一家中餐馆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
老板最初并不愿意雇佣一个英语说得磕磕绊绊的女孩,
但李飞飞的坚持打动了他,她主动提出降低薪水,并承诺在一个星期内迅速提高英语水平。
白天在餐馆打工,晚上挑灯夜战,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平衡着工作和学习。
1955年她证明了自己的废寝忘食的学习没有白费,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并且获得了全额的奖学金。
当地报纸甚至专门报道了这位勤工俭学、成绩优异的华裔女孩。
李飞飞用行动证明,即使身处逆境,只要足够努力,梦想就并非遥不可及。
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习经历,为李飞飞打开了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她对物理学的学习,让她接触到了像爱因斯坦、薛定谔这样的科学巨匠,他们的思想和研究,深深地影响了她。
她意识到,科学的边界远比想象的要广阔,而生命科学的神秘和复杂,更让她着迷。
她利用暑假时间,参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实习项目,不断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这段经历,也为她日后选择人工智能和计算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向埋下了伏笔。
1999年,李飞飞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正值美国就业市场的黄金时期。
高盛、麦肯锡等知名企业纷纷向她抛出橄榄枝,优渥的薪资和稳定的工作,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然而,李飞飞并没有选择这条看似平坦的道路。
她心中有着更大的梦想,她渴望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而不是追逐名利。
她选择前往西藏这个偏远地区。
西藏之行,是李飞飞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雪域高原,她不仅学习了藏药的知识,更体验了独特的文化和哲学。
她深入了解了藏医学的精髓,并将其与西医进行比较,思考着不同医学体系的优劣和互补性。
这段经历,也让她对生命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坚定了她投身科学研究的决心。
在当时,人工智能还是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
但她坚信,这个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未来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5年,李飞飞如愿进入斯坦福大学担任助理,她专注于研究图像识别方面的知识。
当时许多资深同事都劝她放弃这个“无底洞”般的研究方向,担心这会影响她评选终身教授的资格。
但李飞飞并没有动摇,她坚信自己的判断,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研究中。
点燃人工智能的星星之火
虽然她有了实验室的场地支持,但因经费不足,研究方向不被理解,这些都让她感到压力重重。
但她从不言放弃,毅然决然的带着团队克服每一道难关。
她和团队从互联网上下载了近十亿张图片,并对这些图片进行分类、标注和排序。
在团队一筹莫展之际,李飞飞的一位博士生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利用亚马逊的众包平台——MechanicalTurk。
通过这个平台,李飞飞的团队将图片标注的任务分发给了来自全球167个国家的五万名网络工作者。
历经三年的努力,她们终于完成这项壮举。
后来ImageNet比赛,成为了人工智能图像识别领域的风向标,也见证了这一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
谷歌云:AI的普世价值与伦理困境
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多年后,李飞飞选择暂时离开学术界,加入谷歌云,
担任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
对她而言,这并非简单的跳槽,而是一次探索人工智能更广阔应用场景的机会。
在大学实验室,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而在产业界,她可以接触到更丰富、更贴近实际应用的数据,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的普世价值,以及它如何赋能各行各业。
在谷歌云,李飞飞领导团队开发了一系列面向公众的人工智能工具,
旨在让更多不具备专业技能的企业和个人也能轻松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人工智能技术带回中国,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然而,李飞飞在谷歌云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
2018年,她的公司因人工智能技术和军方合作导致自己受到一部分牵连。
许多员工认为,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军事目的,违背了科技伦理,也与谷歌“不作恶”的企业文化相悖。
近4000名员工联名签署了抗议书,要求公司停止与国防部的合作,并承诺不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军事领域。
ProjectMaven事件,让李飞飞深刻地体会到科技伦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这场风波,也让她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回归斯坦福:坚守学术,心系祖国
对她而言,学术界才是她最终的归宿。
2018年她对外宣称已辞职准备重回大学任教。
在斯坦福,她可以更加专注于基础研究,探索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回归斯坦福后,李飞飞并没有停下脚步。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她带领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一套可以实时监控新冠患者身体状况的医疗系统。
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传感器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远程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等关键指标,
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未来展望: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
李飞飞一路走来获得的成就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
但她并没有被这些荣誉冲昏头脑,她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并不断探索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如果我能获得诺贝尔奖,我一定要以中国人的身份去领奖。”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李飞飞的民族自豪感,更展现了她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同一片星辰大海,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李飞飞和她的团队,将继续在这片未知的领域探索,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点亮人工智能的未来,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他们相信,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为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信源:
《谷歌新人李飞飞,击碎玻璃天花板的华裔女科学家》机器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