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想看懂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光认识里面的陌生字根本不够,读者本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
就拿清朝乾隆年间写成的《儒林外史》来说,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篇讽刺古代社会不良风气的短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范进中举》被收录进了初三上册语文教材。很多朋友当年学这篇课文的时候,都把范进当成笑话一样。
虽然《范进中举》并没有明确的朝代背景,但是这篇讽刺小说的故事情节基本符合清朝的社会现实。根据史料记载,清朝科举大致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个等级,“中举”指的是通过第四等级的“乡试”。
对比现在的教育体系,范进恐怕连普通本科的水平都没达到。那么,范进为什么会因为一个“举人”头衔发疯呢?
一、范进是谁
《范进中举》中提到范进的科举功名是“广东乡试第七名”,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范进是广东某地的一个读书人。和张乡绅这样的豪门士人不同,范进家里唯一有价值的财产只有一只老母鸡,在他出门参加乡试期间,老母亲和妻子竟然饿了三天肚子。
不幸中的万幸,范进还有一个从事杀猪的老丈人胡屠户。古人为了让家里“少张嘴”,一般会在女儿十几岁的时候谈婚论嫁,可是胡屠户却说他女儿嫁给范进的时候已经超过30岁。由此可见胡屠户的经济实力比当时普通家庭强得多。
小说中胡屠户把前来借钱的范进骂了一个狗血淋头,他说自己的女婿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胡屠户就算不考虑岳婿亲情的关系,他也应该知道范进读书人的身份,胡屠户为什么要恶语伤人呢?范进挨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和现代的学生不同,古代的读书人大多数是老大不小的成年人,范进既没有殷实的家境,又不肯做一些赚钱的事情,这就导致他只能靠老母亲和妻子养活。从胡屠户的态度来看,这位“啃老族”肯定不是第一次向岳父伸手借钱。
第二,没有真金白银的“读书回报”。古代秀才确实可以享受免徭役、免丁税、免跪拜等优待政策,并且秀才还能够开办私塾讲学。但是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范进,却没有任何“知识变现”的行为。
满脑子只有“仕途”二字的范进,连母亲、妻子都养活不起,更别提报答接济自己的岳父了。
二、举人是什么
古代没有发达的交通,并且古人还需要严格遵守朝廷制定的农时,全国上下的读书人不可能都去参加科举。
所谓的举人其实就是各省市推举出来参加“全国统考”的学霸代表,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每三年才选拔一届举人。单从“时间珍惜度”方面考虑,举人的价值已经远超今天的“考编上岸人”。
举人虽然和贡生、进士等更高级别的科举士子没法比,但是他和普通老百姓还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首先,举人可以直接进入仕途。如果范进没能通过乡试后面的会试,他就可以通过“挑选”“截取”“大挑”等渠道进入县府任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为了避免官府和当地豪绅勾结一般不允许举人回到原籍任职,并且举人所能担任的官职普遍低于知府。在乾隆十七年的一次“大挑”中,500名举人中有300名获得了官职,这是清朝举人“入仕”比例最高的一年。
其次,举人更容易实现财富自由。虽然范进并不是100%可以做官,但是他刚一中举就收到了张乡绅送来的50两白银,和一座三进三间的宅子。
清朝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只有33两白银,50两白银外加一套房子的财富绝对抵得上胡屠户十多年的奋斗。
张乡绅为什么要给范进这么多钱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人情投资。按照胡屠户的说法,张乡绅是从知府任上退休的举人。正所谓“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张乡绅可能压根不在乎这种“九牛一毛”的付出,他看重的是范进未来的报答。
清朝道光年间的爱国诗人龚自珍,写过这样一首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位爱国诗人直接指出了科举制度束缚人才的弊端。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范进中举之后他第一个报答的就是岳父胡屠户。
结语
科举制度从来不是什么“优秀文化遗产”,它只不过是古代王朝网罗天下士子的“阳谋”。
通过让所有读书识字的人想方设法参加科举,帝王就可以最大程度遏制反对势力的崛起。虽然范进确实凭借中举改变了命运,但是整个封建王朝的周期率并不会因此改变。
那么,你怎么看《范进中举》反映出来的问题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我们的文章,麻烦大家点个关注哦!
参考资料:
《科举考试的六个等级,最高等级是什么》
http://www.gaosan.com/gaokao/647077.html
《举人虽是拿到了入仕资格证,但真要当官却不易,且只有三条路可选》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9166805617763752&wfr=spider&for=pc
《清朝举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待遇 看完你就知道范进为什么会发疯了》
https://www.qulishi.com/article/201910/369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