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性格耿直,敢于直谏,有一次撞破刘邦和戚夫人亲热,被刘邦骑到脖子上打,边打边问:“你说说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满脸通红,梗着脖子大声说:“您和夏桀、商纣没什么区别!”
敢当面骂刘邦是暴君,除了周昌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没想到刘邦非但没有恼怒,还哈哈大笑,笑得周昌浑身发毛,心里忍不住嘀咕:皇上会不会砍了我的脑袋?
结果如何呢?
周昌和刘邦是沛县老乡,原本和堂兄周苛一起担任秦朝的泗水卒史,泗水被起义军占领后,两兄弟投靠到刘邦麾下。起初两人只是担任小卒,因为胆识出众、足智多谋,多次立下功劳,职位也越升越高。
公元前203年,周苛被项羽烹杀,周昌怒不可遏,发誓要击败项羽的军队。刘邦感念周家兄弟做出的贡献,让周昌接替周苛的职位,成为新任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周昌上任后耿直敢言,做事坚持原则,不惜得罪刘邦和同僚,尽管如此,却深得刘邦和朝臣们的敬重。
刘邦称帝后宠信戚夫人,对她的儿子刘如意也颇为看重,甚至准备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当他在朝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大臣们面面相觑,显然很多人都不赞同,但是迫于皇帝的权威,无人敢站出来公然反对。
刘邦看着全体噤声的臣子,满意地点点头,既然没人发对,那就是赞同他的想法了。刚要下诏书,下面忽然有人高喊了一句:“臣反对!”刘邦定睛不看,不是旁人,正是周昌。
周昌原本不想冒头,但是等了半晌没人说话,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他俯下身对刘邦说:“太子刘盈宅心仁厚,没有过错怎能轻易废黜?国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如果因为废黜太子再次陷入动荡,该怎么办?”
周昌说完,其他大臣赶紧附和,认为改立太子事关重大,需要从长计议。刘邦也认为他的建议有理有据,最终放弃了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有意思的是,周昌是个结巴,朝堂谏言时说话磕磕巴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画面令人忍俊不禁。而三国名将邓艾也有口吃,每次讲话都要“艾、艾”半天,后人常把两人放到一起谈论,“期期艾艾”也被用来形容某人说话不利索。
周昌在朝堂上的一番发言传到吕后的耳朵里,吕后特意在他入宫时当面致谢,感谢他维护了她们母子。而戚夫人则对他恨之入骨,多次给刘邦吹枕边风,请求惩治周昌。
周昌无意卷入朝堂争斗,他不会因为吕后示好就站到太子刘盈那队,也不会因为戚夫人记恨就对刘如意生出敌意,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国家大局出发,从不贪图私利。可惜他只是个臣子,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只能夹在吕后和戚夫人两股势力之间随波沉浮。
好在刘邦爱惜臣子,有他的维护,周昌才能在朝堂上屹立不倒。不过,刘邦有时也忍受不了他的耿直,会找机会“打击报复”。
那日周昌进宫议事,刚进入大殿就听见嬉笑声,他赶忙跪下高声喊道:“臣周昌有事启奏!”连叫三声,始终无人应答,只能硬着头皮转入内殿,结果看到刘邦正抱着戚夫人调笑,吓得转身就跑,他跑得慌张,连帽子都掉了。
刘邦在后面追,眼看他要跑出大殿,飞起一脚把他踹翻在地,然后骑到他脖子上边打边问,得知对方把自己比作夏商暴君,不怒反笑,把周昌拉起来,替他整理好凌乱的衣襟,大笑着说:“朕就喜欢你这样敢说话的臣子。”
在周昌等臣子的辅佐下,大汉朝日益强盛,刘邦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日益衰老,他深知吕后和戚夫人势同水火,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戚夫人母子肯定会遭到吕后的残害。思来想去,决定给刘如意一块地盘,让他远离危险。
一日,刘邦把周昌叫到身边,忧心忡忡地问他愿不愿意前去辅佐赵王如意,周昌伏地痛哭,他追随刘邦几十年,一直尽忠职守,不敢怠慢半分,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过错,要被逐出长安。刘邦也很为难,把周昌派去赵国当相国确实属于降职,但满朝文武虽多,除了他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人选。
周昌虽然委屈,但是本着为君分忧的原则,依然陪刘如意去了赵国。在那里他一边尽心辅佐刘如意治理赵国,一边关注着朝廷的动向。刘邦去世后刘盈登基,吕后曾先后三次派人召刘如意进宫,刘如意不疑有他,收拾行李准备赴京应召,周昌敏锐地察觉到吕后的企图,找了个理由推脱掉,保护刘如意免受伤害。
吕后大怒,把周昌召回长安,一见面就怒斥他为什么要和自己作对。周昌不卑不亢地回答自己只是谨遵先帝的遗命,辅佐赵王是职责所在。吕后怒不可遏,想要惩治他,转念想起当年他为了维护刘盈的太子之位和刘邦据理力争,最终承诺只要他不再插手朝廷事务,就放他安全离开。
周昌深知朝廷已经不是当初的朝廷,自己继续留下也无益处,便顺从吕后的意思从此归隐山林。归隐后,刘如意身边少了能臣出谋划策,最终和戚夫人都被吕后害死,且死状极惨。周昌受刘邦所托保护刘如意,奈何在吕后的面前,他的抵抗无异于螳臂当车,没能护刘如意周全,他时常为此自责,心情抑郁,直到去世时躺在破败的茅屋里还在念叨:“对不起先帝。”
蔡东藩曾说:“周昌固争废立,力持正道,不可谓非汉之良臣。”
周昌是敢于直谏的贤臣,无论是皇帝、政敌还是同僚,都对他十分敬重,而刘邦是从谏如流的明君,心胸宽广,收获了一大批忠心为国的臣子,这样的君臣放到一起,国家必然会日益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