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许凯给内娱演员敲响“警钟”,黄渤说的话,终于有人信了

艾总谈娱娱 2024-11-05 16:14:50

最近《承欢记》可以说是爆火了,跟《城中之城》一起霸榜热度。但这部剧火了,争议也来了。尤其是男主许凯的表现,直接给内娱演员敲响了一记警钟。

"太尴尬了,演技生硬得不行。""能不能有点表情啊?""还是把男主换掉吧!"打开豆瓣,类似的吐槽铺天盖地。

说真的,这次许凯演姚志明,确实把观众的耐心给磨没了。

看过《承欢记》的都知道,姚志明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个霸总人设,高冷是应该的。问题在哪?许凯把"高冷"演成了"木头"。

不管什么场景,那张帅脸就跟定格了似的,表情管理水平直接归零。台词功底更是让人直呼扎心,仿佛在照本宣科,字正腔圆得让人尴尬。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许凯之前的表现。要说古装剧,人家确实是把那股子英气演得不错。《东宫》里的李承鄞、《媚者无疆》里的南川,那会儿的演技明明是在线的。

这让我想起"影帝"黄渤说过的一句话:"只有不断尝试,敢于失败,敢于塑造新的形象,才更有意义也更有意思,也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初心。

但问题是,现在的年轻演员真的在"尝试"和"突破"吗?说白了,不少人都是在吃"流量"这碗饭。有了点热度,就开始海捞项目,不管适不适合自己都要接。

结果呢?烂剧一部接一部,演技没长进,口碑直接暴雷。

许凯这次的表现,其实给很多演员提了个醒:光有颜值不行,人设立不住也不行。演员嘛,最基本的还得是演技。

不是说不能尝试新角色,关键是得拿出诚意来。就像黄渤说的,敢于尝试没错,但前提是你得真正投入进去,而不是完全依赖流量和外形。

这次《承欢记》的争议,说到底不是在否定许凯,而是观众的期待值太高了。毕竟是主流平台的重点剧集,演技不在线,观众当然要说道说道。

但愿这次的经历,能让更多年轻演员意识到:演技这条路,真的不能只靠脸吃饭。

现在的观众可精着呢,你敷衍,他们第一个看出来。想要走得远,还得回归演员的本分 - 好好演戏。这或许就是黄渤那番话最深层的意义。

说到姚志明这个角色,许凯的表现让不少观众直呼"浪费了好人设"。剧中的姚志明,是个典型的原生家庭受害者,从小缺爱,长大后活成了一个防备心极强的人。

这样的角色其实很有发挥空间,可惜许凯没能完全把握住。

瞧瞧姚志明每次出场的样子:西装笔挺,站姿挺拔,气场倒是有了。但往那一杵,表情就跟被定格了似的。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台词功底,不管是吵架还是谈情说爱,那语气平平的,像在念工作报告。

就拿跟麦承欢对手戏的场景来说,许凯除了皱眉,好像就没别的表情了。肢体语言也局限得很,就是站着、坐着两个状态。

反观杨紫饰演的麦承欢,这角色可是经历了不少起起落落。三年感情说散就散,事业上也是波折不断。但你看杨紫怎么演?每个情绪的转折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有观众说杨紫的表演"跟以前角色一个样",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人家是把角色吃透了。麦承欢这个角色最大的特点就是独立坚韧,遇事冷静。

杨紫把这种特质演活了,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都市女性。

更难能可贵的是杨紫对争议的态度。她在采访中说:"接受所有的批评,新角色有争议很正常,关键是要提升自己。

"这份坦然和进取心,就值得点赞。

两相对比下来,高下立判。同样是演技争议,一个在原地踏步,一个却在不断突破。杨紫能把麦承欢演活,不仅是因为她的演技功底,更重要的是她对角色的理解和投入。

这让人不禁想起一个真相:演员不是靠脸就能当的。你得有演技,还得真正理解角色。许凯这次的表现,恰恰暴露出了这个问题 - 形似而神不似,只是完成了角色的外在特征,却没能展现人物内心的丰富变化。

说白了,观众要的是"人",不是"人设"。姚志明的高冷是有原因的,他的情感也该有层次的变化。可许凯把高冷演成了冷漠,把克制演成了僵硬,这就偏离了角色的本质。

这种双线对比,不经意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真正的演技才是演员的立身之本。否则,再好的角色也会被演砸,再好的剧本也会被浪费。

说到《承欢记》里最能考验演技的场景,那必须是陈淑珍的葬礼戏份。这段情节不仅是剧情的转折点,更是演员演技的试金石。

就在这一场戏里,杨紫和许凯的表现差距被彻底拉开了。

杨紫饰演的麦承欢,在得知奶奶去世的那一刻,整个人都慌了。你看她那双明亮的眼睛,慢慢被泪水浸润,情绪一点点从震惊过渡到悲痛,泪水顺着脸颊无声地滑落。

这场戏,杨紫一句台词都没有,却把失去至亲的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

到了葬礼现场,更考验演技。麦承欢听着奶奶生前的慈言善语,情绪濒临崩溃。但她记得奶奶说过不能哭,于是拼命忍着。

你能看到杨紫的表演层次感:想哭又不敢哭,强忍泪水却又控制不住。这种细腻的情感转换,直接戳中了观众的泪点。

再看许凯这边。同样是葬礼场景,姚志明听着奶奶的遗言,眼眶确实红了,泪水也在眼眶里打转。但就在观众以为终于要看到突破的时候,镜头一转就过去了。

这么重要的情感爆发点,就这么草草收场了。

说真的,这段葬礼戏把两个演员的功力差距完全暴露出来了。一个是把握住每个细节,让观众感同身受;另一个却像是点到为止,仿佛生怕情绪外露似的。

这就不得不说到演员的基本功了。情绪戏是演技的试金石,考验的就是演员能不能真正走进角色的内心。杨紫能让观众跟着她一起哭,就是因为她把麦承欢的感受完全消化了。

而许凯这边,还停留在表面的情绪表达上。

有人说:"好的表演是让观众忘记演员,只记得角色。"葬礼这场戏,杨紫做到了,许凯却还差得远。这不仅是演技的差距,更暴露出对角色理解的深浅。

这一场戏,不就是年轻演员们最好的一面镜子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演技,不是靠背台词,不是靠摆造型,而是要用心去感受角色,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承欢记》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剧中三代女性的群像。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质,经由几位实力派演员的演绎,更是让这些形象立体鲜活起来。

何赛飞饰演的刘婉玉,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她对孩子的爱,是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窒息式"关怀。"望女成凤"这个词放在当下,不就是很多家长的写照吗?何赛飞把这种既慈爱又强势的母亲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

你能感受到这份爱的沉重,却又无法否认这爱的真诚。

到了吴彦姝饰演的陈淑珍这里,又是另一番境界。她诠释的是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遇事都是"既来之则安之"。

记得她说过的话吗?"上帝始终是公平的,每个人得到一点,也注定要失去一部分。"这份豁达,正是陈淑珍这个角色的精髓。

再看杨紫的麦承欢,她代表着新时代女性的独立与清醒。不管是感情还是事业,她都有自己的主见。继承兴安里后面对的挑战,失去后重获的爱情,每一步她都走得踏实有力。

最难得的是,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做。

这三代女性的形象,某种程度上也映射着当代社会的变迁。从刘婉玉的掌控欲,到陈淑珍的随遇而安,再到麦承欢的独立自主,你看到的不仅是三个角色,更是整个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

这样的角色设定,配上几位演员精湛的演技,让《承欢记》的故事更具说服力。她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每个人都能在她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为什么《承欢记》能和《城中之城》一起霸占收视榜?说白了,就是这部剧太"真实"了。

家长里短、情感纠葛、职场奋斗,哪个不是我们生活的日常?剧中那些或温情或苦涩的故事,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

这种"烟火气",才是《承欢记》最大的魅力。

张艺谋说过,一部作品有争议是好事。《承欢记》的争议确实不少,但这些争议恰恰证明了观众的认真。他们在乎剧情,更在乎演技。

就像许凯这次的表现,观众不买账不是因为苛刻,而是现在的观众真的越来越懂戏了。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剧本和演技的关系。再好的剧本,也需要演员的灵魂演绎。麦承欢和姚志明的职场拼搏,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本该是打动人心的故事。

可惜许凯的表现,多少削弱了这部分的感染力。

这给年轻演员们敲响了警钟:流量再高,没有演技支撑也是空中楼阁。现在的观众火眼金睛,你敷衍他们第一个知道。

就像黄渤说的,要敢于尝试新角色,但前提是你得真正投入。

其实《承欢记》的成功,给整个影视圈提了个醒:做内容还得老老实实。不管是创作还是演绎,都得用心。只有这样,才能拍出像《承欢记》这样既有生活气息,又有艺术高度的好作品。

这或许就是对未来的期待:让更多演员回归演技本身,让更多作品贴近生活本质。毕竟,观众要的不是虚有其表的流量,而是真情实感的好戏。

0 阅读:33

艾总谈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