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医学博士,随老公儿子在德国生活,这里孩子上幼儿园每月要9000

真实人物采访 2024-08-21 15:24:15

姥姥家经常停电,我就在煤油灯下写作业,边写作业边观察火焰的颜色,还因此烤焦了头发。初中时,我的自行车总是坏掉,我就来回20公里走路上学,一路上回想学习内容。

为了挣生活费,我假期去了一家店里帮忙包装,一个晚上才挣3块钱。不过,那会一个馒头2毛5,几块钱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少了。中考复习时,别人都在加强营养,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晚自习时多带上一个馒头。

好在老天眷顾我,总能在关键时刻,投来几丝希望的亮光。

(2014年,我从上海回老家看姥姥的合照)

舅舅家的表姐比我大10岁,我上初中时她读大学。每次寒暑假回家,她都会和我聊天,鼓励我努力学习,还送给我很多励志的书。高考填报志愿时,本来我是想学英语的,但是她建议我一边学医,一边学英语,可以如虎添翼。

另外,高中的物理老师对我也特别好,见我做事认真、细心,一直鼓励我学医,让我信心倍增。最终,尽管我高考失利,志愿滑档但也如愿学习了临床医学。

刚入学时,我依旧自卑、内向,一和别人说话都脸红。为了改变自己,我早起在校园的湖边读英语,坐在图书馆里看书,通过心理学知识疗愈自己,还逼迫自己参加各种演讲比赛。没有学费、生活费,我就做两份兼职。

因为自身的努力,我大学里两次获得英语国家奖项,还一举考上了上海交大的硕士研究生。而我自己也成了一个自信满满、能说会道的姑娘。

就当我自觉离梦想越来越近时,我的傲娇却被瞬间碾压了。

(2016年上海交大硕士毕业照)

我的同学大多是上海本地的,有出身、有背景,家住几千万的大豪宅;而我那时,尽管每个月有1500元的补助,也需要偶尔做家教来补贴生活。

而且她们的英语都特别好,可以和老外自由沟通,就连他们父母的工作语言都是英语,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阶层的无奈。最要命的是,因为我没出身、没背景、常常受到硕导的PUA。

她是上海某医院的儿科主任医师,也属于成功人士了。个人身体的原因,四十几岁还没有孩子,生育的压力令她极度情绪化。

有些患者家长不友好,她就会和人家吵架。如果我正好赶上,就会挨她一顿骂。她还会理所当然地压榨我的时间,白嫖我的劳动力。

有一次她搬了新办公室,周末让我帮她翻译资料。我当时并不知道,还很紧张地熬夜帮她翻译。我们研究的是儿童血液肿瘤,而资料上却是血液制品。其实,她是帮医疗公司做有偿翻译。

(2017年和导师和同事参加慕尼黑啤酒节)

别人写SCI论文,都是硕导申请经费做试验,可轮到我时账面上只有2万块。要知道,买一个试剂随随便便就要上千块,而且每天都要用,属于消耗品,可她却把申请压力转嫁给我,让我自己想办法。

所以,研一包括研二上半学期,我前前后后帮她申请了50万经费。当别的同学忙着做实验、写论文时,我却在帮她写标书、改标书,做各种杂事。有了经费后,才有时间做实验。

如果换作家庭条件不错的人,可能早就撂挑子了。可我不一样,我能走到今天,每一步都太难了,我只能选择忍耐。可是,一个人的忍耐毕竟是有限度的。

实在受不了时,我一气之下跑到科教大楼10层的楼顶,真想一跃而下。然而,我最终却没有跳。

一路走来的艰辛,像放电影似的在脑海中闪现,一股强烈的心酸如鲠在喉,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我觉得自己太不容易了,轻易放弃生命太不值得;而且,此时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已经出现在了我的生命里。

(2016年硕士毕业后,我们结婚了)

我跟先生是9月份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时候认识的。他是上海人,父亲去世了,和母亲一起生活。我俩都属于94班,班级组织联谊会,我们被分配到一块表演小品。

演出结束,我去了实验室。室友突然打电话说,有人给我送了99朵玫瑰。我不太相信,还和她反复确认。不一会,我先生就打电话给我。本来他是个内向甚至社恐的人,那天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竟大胆表白让我做她女朋友。

我觉得特别突然,因为我们才刚刚认识。况且在我印象中,上海人大多看中门第,而我很清楚自己的出身,就想和对方当面解释清楚。我问他在哪里,他回复我说在黄浦江边,一句话把我吓坏了。

我害怕拒绝他后,他会跳江,就跟他说,你先回来,我们从朋友做起。当晚,我就和他坦白了家事,还说自己毕业后要回河南老家。谁知他特别坚决,非要和我在一起,还说我去哪他去哪。

随后,他就像跟屁虫一样天天粘着我。我受到各种委屈,他都鼓励我,支持我。

我想学做实验没材料,他周末就带我去他的实验室教我做实验。我写毕业论文时数据不够,他就帮找现成的数据库、分析数据。

因为他为人真诚,待我很好。12月份,我们就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后就结了婚。

(2018年圣诞节去意大利旅游,参观古罗马斗兽场)

其实,他母亲是瞧不上我这样的外地人的,他又是个妈宝男,但是在我们的事上他却坚持了自我,还付出了很多。

硕士毕业后,我本打算就业的,但是想要留在上海的好医院,必须有博士学位。再加上我老公是学生物信息学的,想搞科研也是读博士更好一些。而德国有特别大牛的生物信息课题组。

我们就选择去德国,可没想到,去了之后会遇到那么多困难。

头一年,我和老公只有一份奖学金,1200欧,这在德国最贵的城市慕尼黑可算是杯水车薪。我们租了间单身宿舍,每月要675欧,里面仅有一张小床、一副桌椅、一个二手衣柜。为了省钱,我们就去超市里买打折的菜肉。

我的英语是哑巴英语,发音不好,一开始和外国人沟通起来很困难。

有一次,我跟一个印度人学做实验,他的英语特别难听清楚,我每天都硬着头皮去实验室。没想到,接触得多了,我俩竟成了朋友,我对印式英语的听力水平也空前提升。

其实,生活中的艰辛还不算什么。走入婚姻后,我们的感情也经历了不小的磨合。

(2019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本以为,我已经摆脱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但进入亲密关系后,面对吵架冲突时,我还是处理不好争吵和冲突,会通过打自己来博取老公的关注。

当时我们搬到了学生宿舍的夫妻房,需要把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因为中间有条缝,就总是会掉进去。我想买个二手床垫,他不肯,我们就吵了起来。

后来,他表示要么不买,要么买个新的,可我舍不得花钱,所以我们的矛盾再次升级,上升到“爱不爱我”的地步。

我们吵得很厉害,情绪一度失控。为了停止争吵,我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他不停地用手捶墙。好在,平复了情绪后,我们总算停止了争吵。

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意去克制改变,终于成功摆脱了这种影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们都认定了对方,觉得彼此就是最重要后盾。

博士四年,尽管我没有发表特别好的论文,收获却很大。我在校友群里找了份医学编辑的工作,帮人家翻译医学专业英语文献材料、改写PPT。最巅峰时,三天就赚了一万块。我也终于告别了曾经的自卑敏感,变得开朗自信。

即使发音不准,我也能和别人侃侃而谈,不仅收获了导师和同事们的认可,还有了不惧过往、不畏将来的勇气。

2021年,我以优异的答辩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特别开心,以为回国当医生的愿望近在咫尺。谁曾想,我竟遇到那么多糟心事。

(我做医学编辑,头一次知道学好英语真的可以赚钱)

读博之前,国内的规培政策还只是一年。本来,我的博士就比别人多读了快两年,没想到博士毕业后,规培又比别人多了两年。

我当时的心理落差特别大,但我还是说服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当医生。可是医院让我拿到毕业证后再进规培基地,可我当时还没拿到毕业证,这就意味着我还要再耽误一年,心里特别难过。

当时,有好多同学劝退我,说规培钱又少又辛苦。也有人说,海归博士回来有更多的选择,没必要一定要走从医这条路。

可是,无论别人怎么劝,我都没有完全放弃在国内当医生的想法,不过,想法终究抵不过现实,等待毕业证的半年一点都不好过。因为一个海归博士回来不上班,天天窝在家里,别人对你的态度肯定不好。

别说是婆婆,即使是亲妈都会嫌弃。

所以,期间我参加了一个海归留子的招聘会,投了联影医疗海外临床市场专家的岗位。没想到,两个星期就收到了对方的offer,不到一个月就入了职。

(2021年毕业回国前夕和导师、要好的德国同事合影)

我负责公司在海外市场的产品推广和临床应用支持。入职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将我的医学背景和沟通协调能力完美结合的职位。因为团队还在成长期,我也有机会参与一些招聘工作,这段工作经历让我成长了不少。

我的女老板优雅、工作能力强、情绪稳定,我很佩服他。同事们也很友好,从来没有职场的那种勾心斗角,更多的是一种协同合作。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公司在海外很多地方都有业务,也会在当地招很多员工,印度人、巴基斯坦人。

我们老板招的几个新人,他们的英语地道又纯正。但是跟印度人开会时,他们却听不懂对方说的英语。所以,每次和印度人交流必须得我在,他们听不懂的时候,我要做翻译。

很多人会顾虑自己的英语发音。其实,英语就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工具,它的基本功能就是表达、传递信息。发音标不标准,表达够不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听懂对方,大家能够互相交流,这才是它的终极目的。

尽管我在这个岗位上做得很开心,但做医生的信念却植根于心,一旦有了合适的时机,它就会破土而出,肆意茂盛。

(做实验的日常)

回国后,我老公一直在上海交大附属的一个研究所做科研工作。疫情封控期间,他偶然间投了海外的简历,有了重新去德国工作的机会。

那时我已怀孕,但去德国当医生的念头,还是让我怦然心动,毅然辞掉了工作。不过,那时的我面临生产、育儿等诸多挑战,还和婆婆在很多理念上发生了矛盾。

我婆婆特别强势。生产前,她不愿意我同学介绍的月嫂,坚持去专业机构找,我不同意,她就很生气。所以当我找的月嫂到位后,她不再帮我照顾孩子,还告诉我老公也不要帮忙。

月子期间,我奶水不足,她就责怪我不好好吃饭,还想用上海当地“呼大饼”的土办法开奶。后来,我得了乳腺炎,想喝些中药调理,被她制止了。她态度强硬,非说我要害了她孙子。

出了月子后,我就坚持自己带孩子,可自己带哪那么容易。

在国内时还好,吃不上饭可以随时点外卖,很多杂事也可以请人帮忙。可去了德国就不同了,我老公有 6 个月的试用期,需要好好表现,根本没时间帮我。

我就凡事自己干,很多时候要一手抱娃,一手做饭。在经历了一天的疲惫,等宝宝睡了,我还要强撑着精神去学习德语。更悲催的是,来德国三个月后,我就被诊断出了甲亢。

(2021年回国前夕和要好的德国同事一家告别)

有一次,我陪儿子玩玩具,想要上厕所,一手抱着娃一边起身。谁知,我突然浑身无力跌倒了。我很害怕,就去了医院。

其实,之前我已经有了甲亢的相应症状,情绪容易激动、长期睡眠不好、容易出汗、大便次数变多等。可我觉得这些不过是宝妈的常见问题,就给忽略了,没想到这么严重。

更艰辛的是,我得了甲亢不久,我6个月大的儿子就第一次生病了,被查出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本来,我一个甲亢患者是应该好好休息的,可孩子得了病后没法睡觉,我也只能每晚熬着,特别心酸。我老公想帮忙,可他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有精力,我就只能自己硬扛。

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孩子很快就康复了,我在服药了一年半后,病情也得到了很好地控制。就这样,我用了1年的时间边带娃边自学德语到B2。

好在,考德语B2时,我老公请了年假在家带孩子,我才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里看书学习。现在我在准备医学德语C1的考试。

尽管我已经35岁了,但我觉得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也很享受这个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远程毕业答辩结束后,戴上老公为我做的博士帽)

我们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每月付1200欧的房租(1万人民币),但我老公的工资已经完全可以应对了,等我考下德国的医师资格证,找到工作后,再决定去哪里买房子。

我和老公已经找到了比较舒服的相处模式。我们俩就像两棵大树,平时各忙各的,有事时相互鼓励和支撑。工作之余,他也会帮忙带娃。

现在是德国的夏天,要到晚上9点半-10点天才彻底黑。他5点下班后,我们会带着孩子出去骑自行车,假期我们也会去周边国家自驾游。

德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很好。我儿子是1岁入托的,一个月1000欧左右(八九千人民币)。政府补贴80%,我们只支付250欧,不到2000元人民币。宝宝头一年的托儿费,都是我老公单位给报销的,我们基本上没花什么钱。

这边有很多公益性的组织,后期孩子想上兴趣班也都很便宜。

此外,德国还有给宝宝的儿童金,每家孩子都有,发到18岁,每个月250欧。对于18岁后继续参与高等教育的,儿童金发放年限延长至25岁。

(和老公一起带宝宝去巴登州小镇玩)

我参加的医师材料认证,学的医学专业德语考试课程,后期的医师资格认证考试,费用都由政府报销。医学德语考试课程不便宜要3000欧,合2万人民币。

德国的公立医疗是全免费的,我老公一人交医保,就可以保我们全家。我们自己每月付500欧,一年6000欧,另外一半是公司给付。

在德国,公保的费用是和收入挂钩的,收入越高交得越多,等我上了班就需要自己付了。我从诊断出甲亢到现在一年半了,这期间所有的检查和用药都是免费的。

德国的假期很多,每个工作的人都有30天的带薪休假,周末是不算在内的,相当于有6周的带薪休假;此外还有很多公共假期,如果落在工作日,也不用调休。

这一点对于想陪伴孩子成长的年轻父母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留在德国生活会更容易一点。不过等孩子大一点,我还是会考虑回国发展。

毕竟那是我的祖国,有更多同频的人。这一路走来,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鼓励,我也希望尽我所能去回馈祖国、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现在的我自信坚强,向着梦想一路进发)

一个人走了这许多年,我从敏感自卑逐渐变得自信坚强。尽管母亲现在还是会出现一些小状况,婆婆也会时不时吐槽我溺爱孩子,但我已经不介意了。

我觉得人生经历没有好坏,都是体验。正是那些走过的路、见过的人,才成就了今天独一无二的我。即使曾经一步步走得艰难,但花总是会开的。生活不会比曾经更糟糕,我还怕什么呢?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有太多的难事,干就完了。这是我的底气,也是我稳定内核的来源。有了这样的底气,我坚信未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把生活过好,因为我的精神后花园已开满鲜花,我什么也不怕。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生就像打牌一样。不管好坏,只要你不下牌桌,都有逆风翻盘的机会。”我自己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也把这句话送给屏幕前的你,希望你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都能不言放弃,逆风翻盘。

【口述:马潇】

【撰文:Sarah萱草悠悠】

【编辑:乌溪雾】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感谢您的喜欢!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0 阅读:2

真实人物采访

简介:你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