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告诉你应对现代社会焦虑情绪的三个策略

七七追剧 2020-03-22 11:10:08

如果要问现代人最常经历和体验的一种情感是什么,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焦虑。

处于焦虑中的我们,一般在担忧什么呢?

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成功还是失败?

他人怎么看我?

我在他人眼中优秀吗?

如果你也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说明你的内心深处也潜藏着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焦虑。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比几百年前,可能不止舒适几百倍,我们有洁净的用水 ,宽敞的马路,超级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 ,方便的交通和通讯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内心深处,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却比以前更加焦虑。

我们为什么会有身份焦虑?哪些因素让我们焦虑?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 一书,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情绪 ”。

阿兰·德波顿是英国才子作家,已经出版了《哲学的慰藉》、《写给无神论者》、《旅行的艺术》等十几本畅销书。在本书中,他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焦虑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书中从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让我们对身份焦虑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知。

一、 什么是身份焦虑?

什么是身份焦虑?

德波顿在书中写道说:”身份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

简单说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关于社会形象认同的担忧,担心我们成为失败者,被他人看不起。

身份认同重要吗?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一个最核心的心理需求, 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喜欢 ,最基本的诉求就是和别人一样,不要比别人差。当然如果能比别人好,赢得他人的尊敬或者羡慕,那就更好了。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说;“我们还会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的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利名声的追求,到底目的何在?难道是为了满足自然的需求?如果是这样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收入也足以满足人的自然需求,那么人类一切被称为改善生存状态的伟大目的,价值何在?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富人痴迷于财富,是因为财富能够自然而然的为他吸引世界的目光。”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写道,“ 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于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遥,却又被人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其他人甚至都不愿意稍稍的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举止。”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列为的人的第四大基本需求,足见其普遍性和重要性。

为什需要他人的认可?

人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他人的评价。我们会因他人的赞美而开怀,会因为他人的忽视和批评而闷闷不乐。

因此,从深层心理来讲,德波顿说:“爱的渴望是人类本性中最为基本的需求,每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都包含着两个关于爱的故事,第一个是追求爱情,这个故事已为人所知,第二个是追求世界之爱及整个社会的认同感。第二个故事或许更为隐秘,但却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我们所做的很多事都源于此类心理需求。”

财富、名声、掌控权力都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我们开始在意的其实是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社会的爱,金钱名声和影响力只是爱的表征或者获取爱的途径。

我们不断的购买最新款的包包,限量版手表,哪怕是最新款的数码产品,其最终的目的可能也是获取大众认可,而非商品本身。

我们焦虑什么?

虽然身份的认同是一种普遍且重要的需求,但获得它却并不容易。

现在社会节奏变快,我们处于一种焦虑之中,没有的时候担心得不到,得到之后又担心失去。

尽管朋友和爱人承诺永不抛弃我们,我们可能会得到承诺,甚至山盟海誓,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们身边都是势利小人,他们会把我们的社会身份跟个人价值对等,作为评判我们的标准。

中国古人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结远亲。 不信且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有酒有肉多兄弟,有难何曾见一人。“

南怀瑾关于人情的一句话:“富贵如龙,游尽五湖四海,贫穷如虎,惊散九族六亲。” 更是入骨三分,让人难忘。

一旦你跌落到社会底层,可能很快就会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薄如纸所描述的情景。

同所有欲求一样,对身份的渴求,能激励我们竭力所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促进卓越者奋斗,远离社会中不良的癖好。然而同他的欲求一样,过分的渴求也是致命的,它带给我们巨大的焦虑。

二 、为什么现代社会让人如此焦虑

身份焦虑这个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并非一直存在的,这种愈演愈烈的心理现象,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工商业文明以前, 过去漫长人类历史上,社会等级制度比较明确和固定,甚至职业也是固定传承, 人们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相对比较稳定,很少有农民想成为贵族老爷,也很少有贵族想成为国王。事实上很多人社会底层的人,都有职业的自豪感,和内心的稳定踏实感。

自十八、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生产、消费巨大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伴随着社会体制和政治变革,还伴生了全新的社会意识,身份焦虑也由此产生。

最早关注身份焦虑问题的人是托克维尔,19世纪30年代,托克维尔在美国旅行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他发现美国人非常富有,但这种富足并不能阻止他们想获得更多,一旦发现别人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他们便处在焦虑之中,寝食不安。

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托克维尔用一篇《为什么富足的美国人常常如此焦虑不安》来分析美国人永不知足过和高期望以及嫉妒和平等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身份焦虑加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财富等于成功

资本主义兴起后,一大批有胆量、精明的人获得巨大的财富,成为了一个新兴的阶级, 他们满足于获得财富,更要获得社会的认可,赢得社会地位,于是他们发出新了的声音,为自己正名。

首先是社会对财富和富人的认可。

基督教中世纪,对于财富充满敌意,“富人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

亚当斯密在《富国论 》中,对财富和物质享受价值给予肯定,同时大力肯定商人对社会的贡献。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整个文明社会的任何福利都离不开人们的欲望,离不开人们贪求财富的能力。

”无论富人的天性怎么自私怎么贪婪,尽管他们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捞取,剥削,成天上万的劳作工人们的劳动所得,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填充他们的私欲,但实际上是富人和穷人共同分享的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情况下,更能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

追求财富成了一件光明正大,具有道德正当性的行为。商人阶层不仅能获得财富,还能获得声望,政治地位,这一社会阶层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变化。

2、精英主义

在旧的社会,人们要取得地位,取决于他们的家族、出身; 工业革命打破了传统阶级分化,阶层上下流动加速。

资产阶级兴起, 他们希望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无论出生贫富,所有公民都有权享受较好的教育,社会机会也朝那些努力勤奋的人开放,在所有发达国家用人制度改为精英替代那些不学无术的人,个人发展有了更多的机会。

新的社会秩序下,人们的社会成就,尤其是经济成就,只取决于自己的奋斗和成就,和家族血统出身没有关系。整个社会没有特权和世袭 ,人人都有机会,所有德才兼备的人都能从社会中脱颖而出,意味着个人要对自己的成败负责。

19世纪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资源,金钱工作荣誉都是相当有限的,要想获得这些资源就必须经过激烈的竞争,在公平的的游戏规则之中,在竞争中获胜的人成为了富人、成为上层阶级。

人们开始认同这样一种观念,社会成就仅仅取决于个人的自身素质和他们的品质,富有是因为他们勤奋和努力,那些杰出的人一定会迈向顶层。而那些懒惰愚蠢的人注定在贫困线上挣扎。

贫穷是因为懒惰和品质低劣,因此成为穷人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痛苦,在精英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形象上的羞辱。

在我们周围,各种自媒体的文章和网络畅销书籍中,也都在强调这一观念,你不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别人之所以能够逆袭,就是因为别人比你努力十倍;你不吃苦,不勤奋,没毅力所以你受穷,你活该。

每个人都深信人人生而平等,都以为自己可以选择任何职业,每个人都深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任何梦想,成功仿佛触手可得。

3、消费主义,你应该拥有更多

在商品社会,有钱就拥有一切商品,不像以前的社会,不同的消费阶层有着不同的消费商品,很多商品是贵族或者国王专属,其他人有钱也不能购买或者拥有。

商品社会,所有的商品向全社会开放,只要你有钱,你可以拥有所有的商品,你可以和总统,明星拥有同样的商品。

同时种类繁多的产品,也有不同的定价,商品同时也成了身份的直接象征,社会进入了”男人看表,女人看包“的消费时代。

郑也夫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中写到,消费时代,商家成了我们的价值观当仁不让的塑造者,商家通过各种形式,告诉我们现在流行的是什么,精英们是如何生活的,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的生活方式,我们怎样才能更幸福? 我们必须拥有哪些商品。

媒体的推波助澜加深了我们的焦虑,在中世纪报纸上谈论的是贵族国王的宴会假日,他们让百姓市民羡慕。而现在所有的媒体上都是成功者、明星、网红的奢华、精致生活 。

整个社会都在鼓励我们去追求那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东西 , 同时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拥有想要的一切,我们随时被各种成功故事包围,媒体广告持续的渲染何为时尚,何为品味和格调,本质上就是贩卖上流社会的生活。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后,所有的资讯铺天盖地,直达每个人,朋友圈到处都是一夜暴富,豪车名包,好像成功的人那么多,成功那么容易,满地都是机会,只有你自己一个人还没有成功。

最让你揪心的是,朋友圈全是升职,度假、旅游、晒娃、秀恩爱,好像所有人都生活得非常幸福和成功,成功对他人仿佛是如此的触手可及,易如反掌,只有你的生活黯淡无光。

4、 现实制约因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成功学的那一套说辞并不适用,现实和想象总是有很大差距,每个人注定是不平等的,努力了并不一定能成功。

美国经济学家奈特说:“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太过偏激和悲观 ,但却也反映了出一个问题,很多不为人注意的因素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

诚然,社会的流动性增加了,但不公平和不平等依然存在,而且差距正在扩大。看似机会很多,实际上确却并非如此。事实上,仅凭努力并不能获得成功,因为只有少数人才能取得成功,而这其中不乏运气,出身,背景的作用,同时个人发展还面临很多制约条件。

家庭背景制约

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己出身家庭的影响,事实上现在社会阶层的差距更大,贫富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每个人的出身不一样,所受的教育,所拥有的资源不一样,起点不一样,王思聪和你的起点相比,差几个亿。

正如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生活在农村,而人家生活在比尔盖茨的家里,怎么可能公平,这没什么好抱怨。“

每个人生下来起点不同,有人开法拉利,有人骑自行车,有人只能靠脚走。

现在越来越多的富二代,不仅有钱,而且聪明,同时还很努力 ,怎么可能没差距,所以每个人不可能平等。

前几年网上流行一个观点”寒门再难出贵子“,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衫,曾做过一个北大学生的出身调查,发现1978年到2005年,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由原来的30%降至10%,以后这种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富有家庭能在教育资源最好的区域,投入更多的资源,学习最新的教育方法,让下一代具有先发优势,如此循环。

个人能力的制约

我们的成功依赖于我们的能力,而我们的能力往往是有限制的,并不是随时可以召唤出任何能力。

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这些都导致了人和人的差异。很多人的能力并不如自己想象的出色,在竞争中也并不一定能够胜出,我们必须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接受训练,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碰到好的机会,你才能够有所成就。

行业和职业的制约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行业,不同时期行业发展速度不一样,不同的企业,公司要遵守市场规律,受行业兴衰,优胜劣汰,这些都是对个人发展影响巨大的因素。

雷军在金山的时候,带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因为行业的关系, 最终的结果令雷军非常失望,雷军经过深刻的反思,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没有选对行业,没有抓住趋势。

雷军是幸运的。他抓住了下一个机会,但多数人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做到。

在组织内部我们同样必须受制于公司的业绩和制度 ,你可能会面临无休止的加班,不高的薪水,讨厌的老板,随时面临失业的风险。

社会大环境的制约

每个人都在环境中生存,整体的大环境会影响每一个人,在美国和埃塞俄比亚会有不同的机会和境遇,在经济危机和发展期,个人的发展难度也不同。

目前形式大好的中国,在一线城市,你必须面对拥挤的交通,飞涨的房价,压力巨大的工作,这些都是个人无法掌控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运气制约

我们所了解的那些成功故事,整个过程中最易被忽略的因素,事实上所有的成功者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运气。我们在评价一个成功者的时候,往往会侧重于他个人的素质,而忽略运气的成分。

那些有着深刻洞见的人从来不否认成功中的运气因素,雷军曾说:“小米的成功有85%是运气,还有15%是自己的努力 。“

总之, 在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潮下,我们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整个社会包括我们自己都认为自己应该成功,一方面我们面临着严酷的现实制约,这使得我们的期望和现实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所以我们越来越焦虑。

三 、 我们该如何应对身份焦虑

德波顿在书中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思想等方式,采用多元化的价值衡量,从而缓解和调整因单一价值取向而导致的现代身份焦虑问题。

1、生活并非单一向度,生活的价值是多元化的

现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思维,企图把我们变成单向度的人,用一个尺子来衡量所有的人,并以此来对你的人生进行评定,仿佛你别无选择。

事实上,真实的生活其实有很多面向,我们依然有很多选择,生活的价值其实是多元化的,我们有很多价值取向可以选择。

印度电影《三大傻大闹宝莱坞》中,法罕想做一名野外摄影师,这是他自己的梦想,但是全家人都希望他做一名有地位和高收入的工程师,所以大学法罕被逼学习不喜欢的专业,常常不及格,在经历了大学四年痛苦的生活后,他最终决定去说服自己的父亲,

”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我为你所做的一切都不会是虚情假意。“法罕这样对父亲说。

最终父亲同意了。法罕终于可以 “跟随自己的心,去活出自己“。

最终,法罕选择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同的人生, 成了著名摄影师,出了几本书,很受欢迎,关键是他生活得很幸福。

现实中很多成功且有价值的人生都和金钱、权利无关。

比较著名的如“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他们都是一生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精益求精,在几平米的地方挥洒自己的人生,获得极大地满足感和成就,令人钦佩。

这些大师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们的门店扩大,或者多开几家连锁,对他们来说财富远没有那么重要,他们甚至刻意远离金钱的诱惑,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每一种人生都是值得过的,我们没有必要用单一的价值来衡量自己,用单一的游戏来衡量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成就。”

正如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德波顿在书中,建议我们通过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等思想,并非要否定等级制度,而是尝试建立一些新的身份等级,这些等级或许被大众所忽略,在主流批判的价值标准之外,但是我们却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终会明白,世界上不只有一种模式,在自由的社会里,我们有更多的选择。

2、 以终为始,重新审视生命

德波顿在书中建议我们:学习借鉴宗教的思维,将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重新定义生活的价值。

”站在生活的终点,有助于我们看待生命中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得上富有。基督教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但他们都强调仁爱,强调真诚的社会交往,强调乐善好施,他们都反对过度关注财富、权利。“

关注眼前的事情会让我们陷入一种管窥效应,让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从而追求错误的目标。

人类的天性是高估眼前事物的价值,而忽略看不见或者长远事情的价值,这就会导致我们缺乏远见和理性,只注重短期利益,变得目光短浅。

如果我们能够经常站在生命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的思考人生,更容易把握重点。

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这个概念。用死的压力来激发生命的活力,希望我们内在的精神觉醒,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使我们不痴迷于外界的功名利禄,提高生命的质量和长度。

希望我们认清生命有限,从而把握有限的人生。

布罗妮·瓦尔是澳大利亚的一名护士,专门照顾生命仅余12周的病人。她将病人弥留之际的顿悟,记录在《人在弥留之际的五大憾事》这本书里。

她所总结的人生五大憾事是:

1、我希望能够有勇气活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按别人的期望生活。

2、我希望自己工作别那么努力。(这一项是男性的憾事之首)

3、我希望能够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

4、我希望我能与朋友们保持联系。

5、我希望能让自己更快乐。

我们从这份清单可以看出,如果换个视角,换个场景,我们重视的东西会很不同。

3、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选择做自己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萨特的观点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说明我们总是活在他人的期待和评价之中,我们总会不由自主的改变自己,并最终失去自我。

德波顿建议我们可以用哲学家的处事态度,来面对大众的看法,客观冷静地面对他人的言论,坚持走自己的路。

哲学家尚福尔说:”公众舆论是所有观点中最糟糕的一种,原因在于公众们常常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进行理性分析,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直觉,情感,习俗之上。”

叔本华说:“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情感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以及他人的错误, 就逐渐会对他人大脑中担心的一切毫不关心。”

巴菲特说他生命中最宝贵的教诲,就是父亲一再对他说的:“尊重自己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别具一格,别人越对你说三道四,你更需要相信自己的感觉”。

巴菲特认为,人不要太去关心别人都是怎么想的,关键是你自己的内在动力,或者说是一张“内心的记分牌”。

巴菲特解释道: “为人处事的关键就在于你是有一个内心的衡量标准,还是依赖于外在标准。如果你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别人如何看待你,而不是你自己真实的样子,那么你将深受外在标准的困扰。“

一个人终究都是为了活出自我,才能不辜负生命。

自我,是人生一切的起点,相信自己的判断,坚持走自己的路。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乔布斯说:“记住 ,你将死去,生命有限,不要将时间浪费在重复别人的生活上。 ”

当有人夸赞科比是第二个乔丹时,他说:“我不想成为第二个乔丹,我只想成为科比·布莱恩特。

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孤版,但大多数人却活成了盗版。

生命有限,时间宝贵,为什么要将时间浪费在讨好他人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使命, 用心去寻找,活出真正的自己,或许才是我们真正的使命。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们对于身份的焦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明白了自己焦虑的根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个社会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可贵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只要我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而不是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专注于真正的幸福,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坦然。

0 阅读:12

七七追剧

简介:专注剧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