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被人民唾弃?甲午海战关乎国家存亡,慈禧却用来办寿宴

思枫看趣事 2024-06-08 10:35:22

光绪帝刚执政不久,就迫切的想要做出成绩,向慈禧证明自己不比康熙逊色,在翁同龢的怂恿下,打算和小日本拼个你死我活。

光绪帝一意孤行的行为,其实和李鸿章的想法背道而驰,因为李鸿章想要求和,翁同龢是李鸿章的死对头,他就是想跟李鸿章作对,向光绪极力建议开战,如果不是翁同龢的怂恿,光绪也不会有这样的胆量。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中日战争全面引爆,日本“碰瓷”成功,面对蓄谋已久的小鬼子,清军也只能迎难而上。

其中,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也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日军向平壤推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清政府从各处抽调兵马前往平壤,但是出总兵吕本元率马队两营迟迟没有入朝鲜国境。

经过一整日激战,清军在船桥里击退日军,日军则攻下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其后清军抛弃辎重仓惶撤退,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又没有可以依托的防御支撑点,伤亡惨重,日军大获全胜。

这一战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自此以后,日军掌握战场主动权,也为之后的侵略做足了铺垫,在战斗结束以后,日军便开始在中国境内迅速推进,甲午海战在此刻其实也已经能够预料到结局了,但清军没有后路可退。

他是最早为中国海防牺牲的第一批海防将领,在即将战舰沉没的时候,不计后果,全速撞向日本联合舰队“吉野”, 在海舰上的200名战士视死如归,誓与敌舰同归于尽。这就是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幕,面对日本舰队,邓世昌为何会选择孤注一掷?

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舰队在黄海突然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海战。中国舰队的官兵在邓世昌的指挥下,临危不惧,沉着应战,狠狠地打击敌人,使日本旗舰“松岛”等三艘受了重伤。在邓世昌指挥下,“致远”舰的全体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得格外英勇。“致远”舰在几小时的浴血苦战中,不幸中弹受伤,船身倾斜,弹药将尽。

可就算是如此,他也不肯放弃,反而不断激励着士兵,向敌人最凶猛的先锋舰“吉野”猛撞。日本军舰见状,急忙向邓世昌所在舰船开火拦截,“致远舰”被炮弹击中快速沉没,邓世昌不幸落水,他舰上的海军官兵一同沉入大海,致远号二百五十余名官兵最终只有七人幸免于难。

邓世昌本有机会逃生,但是他不愿苟且偷安,毅然与致远舰一同沉没于海中,终年四十六岁

临终留下遗言: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异野。

邓世昌如此一意孤行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对帝国主义的痛恨,邓世昌八岁那年,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广州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年幼的邓世昌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立志报国,要将国家从侵略者的手中拯救出来。

小日本已经在家门口蹦跶了,慈禧就全当看不见,只关心她六十大寿能不能正常举行,根本不管开战的事情,表示只要小日本没有打到北京,就继续过寿。慈禧的这波操作可以说寒了众多国人的心。

慈禧为了给自己过寿,花出的钱就像泼出的水,当时北洋军舰队正在和小日本殊死一战,需要银子,但是慈禧正在修缮颐和园,再加上自己的六十大寿快要来了,都是要用钱的地方,朝廷的银两名词俺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她在战事上做文章。希望战争尽快结束,并开始寻找各种理由,打击主战派。把银子都用在自己的寿宴上,希望60大寿能在颐和园举行。

寿宴当天,紫禁城中处处繁花锦簇,万紫千红铺天盖地,极尽奢华之盛。慈禧太后乘着金漆八抬大轿,从西苑前往皇极殿,光绪率着嫔妃,皇室公主,满清贵族的福晋、命妇等,恭敬地护从在御轿两旁,护轿前行。

慈禧太后最后作出让步是有原因的,她六十大寿的前期筹备工作就花了不少银两,最后让步只不过是为了顺应民意。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矣!更可悲的是,日军远征作战,各项补给艰难,清军逃跑留下的物资,成了日军最好最有用的补给。甲午海战中国的战败,大大激发了日本军民参战热情。

清廷各要塞守卫兵力,几乎也因为这一战,对日军产生了恐惧心理,金州、大连、旅顺一带号称远东第一要塞,日军攻城,清军早已踪迹全无,日军指挥官叹息:若此炮台为我军把守,一个中队可阻挡百万之敌。

0 阅读:51

思枫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