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周总理与邓颖超是我党内部一对令人羡慕的神仙伉俪,年轻的时候,他们相识于“五四运动”之中,从此携手并肩,一同走过了无数血雨腥风,直到革命走向胜利。他二人的一生,正是一对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矢志不渝的一生。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早年间艰苦的革命工作,邓颖超曾先后两次流产,以至于身体遭受了极大的伤害,造成终生不孕。
在革命时期,周总理夫妇二人收养了许多烈士的子女,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悉心养育。因此在其波澜壮阔的革命一生中,夫妻二人虽然没有亲生骨肉,但是他们的家庭中却充满了孩童的欢笑。
不过,尽管身居党内高位,夫妻二人教育孩子的第一原则仍然是要求他们像普通人一样,不允许有特权思想,不允许自视甚高。
在一生中,周总理亲自承认的孩子,共有四位,其中包括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令人意外的是,周总理的这个儿子,其真实身份的曝光竟然是在1978年,在此之前,从未有人知道他与周总理的关系。
这个人是谁?他和周总理有着怎样的过往?他又是如何成为周总理的“儿子”的?
见面1939年初春,抗日战争已经进行到了第三个年头,虽然此时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早已宣告破产,但是随着大片的国土沦丧,在日军铁蹄下残存的我国人民同样也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艰难的时候。
这年春天,周总理离开了延安,一路沿着黄河往东,又经长江南下,来到了浙江省境内。周总理此行的目的,是要联系在南方的中共党组织,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不过,浙江等地毕竟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核心势力范围,因此虽然肩上担着的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但明面上为了安全起见,周总理还是要打着回到绍兴老家祭祖的名号活动。
3月末,周总理处理好了工作事宜,回到了绍兴老家。绍兴多水,因此出行必要乘船,在乘船前往祖墓的路上,周总理并非独身一人,他的身边还有一位17岁的少年一同随行。
此人名叫王戍,他的奶奶周桂珍是周总理的姑母,因此按照亲戚关系算下来,王戍管周总理应该要叫表伯。
王戍是绍兴本地人,他的爷爷叫王子余,本是清朝一秀才。但是王子余的思想却并不迂腐,早年间,他就跟着孙中山一起闹革命,是同盟会的元老之一。如今,他六十有余,奉国民政府之命,担任绍兴银行行长、绍兴商会会长等职,是当地有名的富绅。
虽然爷爷是国民政府的要员,但是王戍却唯独对共产主义感兴趣,在学校读书期间,他就毫不掩饰自己的思想倾向。
自己的表伯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王戍自然对他充满了兴趣,因此这回听说表伯要回乡祭祖,王戍便跟爷爷要求,说什么也要和表伯同行。恰逢这天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忌日,学校里特意放了一天假,因此王戍便跟着周总理一同乘上了乌篷船。
见到周总理后,王戍不停的询问着表伯在革命时期的故事,比如他在长征、到达延安之后的经历。看着眼前这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周总理始终保持着微笑,不厌其烦、事无巨细的给侄子一一讲解。
祭拜过祖先之后,在王戍的要求之下,周总理又陪他去游了大禹陵。在大禹陵前,周总理向表侄提出了一个问题:“王戍,你知道大禹是谁吗?”
对此,王戍的心中早有答案:“我知道,我在学校时老师教过,大禹是我们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夏启的父亲,相传帝舜禅让于禹,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是个有德之人。”
周总理笑着点了点头,随后,他又指着大禹陵的一幅壁画,上面刻画着大禹治水时候的雄姿:“那你知道这里的九柄斧头是什么意思吗?”
这个问题,顿时给王戍难住了,他搜肠刮肚,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来这九柄斧头代表着什么。
见侄子一副想破头的模样,周总理也没有为难他,于是给他解释道:“大禹治水后,铸九鼎而镇天下,寓意着九州太平。从此,九鼎就代表着天下,是我们国家最古老的象征,因此,大禹壁画中的这九柄斧头,就是代指九鼎,也预示着我们这个国家。”
“哦,原来是这样。” 王戍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但是,现在我们这个国家,却有许多领土被日本侵略者占去了,九鼎已失其半,作为华夏子弟,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周总理接着问道。
王戍慷慨激昂的回答说:“那还能怎么办,就应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复我河山!”
听到这里,周总理满意的拍了拍王戍的肩膀,看着他,周总理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朝气又不失激昂的未来的革命小将。
而王戍也用崇拜的眼光看着周总理,到现在,他才明白了表伯为什么要提出这几个问题。刚一见面时,自己就问过他什么是革命?原来,这就是革命,表伯一直在做的事情就叫做革命。
干爹祭祖归来之后,周总理留在王子余家吃了晚饭,因工作繁忙,到第二天中午,周总理就启程要走。不过就在他刚要跨出王家大门时,王戍却叫住了他。只见他兴冲冲的跑来,对周总理说:“表伯,我跟爷爷说好了,他同意我跟你一起走,我要上前线,打鬼子!”
听到这话,周总理不禁有些错愕,他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姑父王子余,又看了看脸上还稚气未脱的王戍,他摇了摇头说道:“不行,你年纪还小,应该继续读书才对。”
听到这话,王戍顿时不开心了,他不由的提高了音量,说道:“为什么,表伯?昨天您还拿大禹九鼎的典故教育我,说保卫国家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怎么今天就不愿意带我走了?难道我不是华夏儿女吗?”
王戍的这番反驳,连周总理都听得一愣,看着这个才刚认识两天的侄儿,周总理其实也喜欢他的聪明伶俐和一腔热血。但是眼下时局危险,身为至亲之人,他实在是不愿意自己的侄儿跟着他去干那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革命工作。
看着王戍那闪烁着泪光的眼睛,周总理很认真的说道:“我以前读书时,说过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你。”
“王戍,并不是只有上前线才是报效国家的方式,也不是赶走了日本人,我们的革命工作就结束了。你现在还在接受着教育,未来必定是高等人才,机会难得,你更应该用功读书才是。因为我们这些革命者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农民能够有田种,学生能够有书读。等你学好了知识,用自己的知识建设国家,这同样是华夏儿女应该做的事情。”
周总理的这番话很长,道理也很深,但是王戍还是将其一字不落的听下去了,并深深的记在心里。
随后,周总理又对王子余说:“姑父,你能够下决心送王戍去前线,这足以证明你这位同盟会老前辈心中的赤诚,但是这个国家不仅需要赤诚的革命者,也需要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王戍这么聪明,他的才能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
王子余点点头,表示理解周总理说的话。他将王戍拉到了自己的身边,看着周总理说道:“翔宇(周总理字翔宇),既然这样,你来做戍儿的干爹吧,给他一个榜样,鼓励他更用功的读书,将来更好的报效国家。”
听到表伯要认自己当干儿子,王戍原本黯淡的眼神又重新焕发了光彩,看着自己这个侄子,周总理笑着答应下来。随后,他写下了一副“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字幅送给了王戍,正式认下了这个干儿子。
不过,在临走时,周总理也不忘叮嘱王戍,革命工作者都是随时要面对牺牲的。因此,为了保护亲人,共产党人一般都采用化名工作,连毛主席和他也不例外。(这个时期,毛主席一般用化名李德胜,而周总理的化名则是冠生、必成等等)因此,平日在外时,王戍切不能向别人透露他是周恩来的干儿子。
面对周总理的叮嘱,王戍重重的点了点头,仿佛人生中从未作出过这么重大的决定。看着神情严肃的干儿子,周总理不禁摸了摸他的头,对他说:“但是,你还是可以经常给我写信的,我就住在延安。”
说完以后,周总理就离开了王家大宅,也离开了绍兴。现在的王戍有了新的目标和动力,转身回到了家里,不再央求着爷爷要去延安。
不过此时的王戍还不知道,他与干爹的这次见面,竟会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此一别,直到后来周总理去世,王戍都再没有见过干爹了。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若相见自周总理离开绍兴以后,王戍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不过,现在的他,是浑身都充满了干劲,他的学习本就出色,如今又更加刻苦。可是好景不长,日军的屠刀伸到了绍兴,王戍被迫和家人流落到福建。
在兵荒马乱中,王戍以前那般衣食无忧的日子也结束了,为了减轻家中负担,王戍找了一份工作,从此过上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胜利。流落福建的王家也能够重新回到祖宅,不过,更让王子余高兴的是,王戍已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如今日本人战败,王戍也可以去上海读大学去了。
四年的大学时光很快过去,等到王戍毕业时,此时的上海恰巧也迎来了解放。看着进城后对上海市民秋毫无犯的解放军,王戍心中感叹,这就是他的干爹所在的拥有铁一般纪律的军队。
随后,王戍也报名参加了解放军,并跟着部队一路南下,在福州解放之后,作为高材生的王戍,就被组织分配在了福州市政府工作。
在部队里,王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没有 因为自己大学生的身份而挑三拣四,组织分配给他的每一项任务,王戍都尽力做到最好。他心里还记着当时和干爹的约定,即使到了解放军部队里,他也没有说出自己和周总理之间的关系。
自与周总理分别之后,王戍一直想给他写信,但是在早些时期,因为抗战局势严峻,为了不打扰干爹,王戍强忍住了内心的冲动。后来,他被迫流落福建,因不想让干爹担心,也没有写信送往延安。
可是自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王戍曾给周总理写过不少的信,但是奇怪的是,王戍写的这些信就像石沉大海一般,一封也没有得到过回应。
明明是自己的干儿子,周总理为什么不回王戍的信呢?
原来,周总理不仅是没有给王戍回过信,他的那些亲戚们,周总理也几乎从来都没有回过信。之所以不回,这还要牵扯到周总理的一个表妹,陈绣云。
陈绣云是周总理的远房表妹,自从全国大半地区都解放后,陈绣云就开始不断的给周总理写信。不过,陈绣云写信的目的倒不是为了关心周总理或者局势,而是她想依靠这层关系,为自己讨要一份既体面,同时待遇又好的工作。
在陈绣云看来,表哥既然是共产党内的总理,地位那么高,帮她安排一份工作那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
可事实上,周总理从未有过如此想法,每回陈绣云给他写信,想要让他帮忙安排工作,周总理都没有同意。直到上海解放后,周总理终于从百忙中抽空出来,给表妹回了一封信,并明确拒绝了这一请求。
可谁料到,面对周总理的拒绝,陈绣云竟然直接拿着这封信找到了当地的政府部门,强行要求政府给她安排一个好工作。当地政府一看这确实是周总理的笔迹,没有办法,便帮陈绣云安排了一个工作。
后来,周总理得知了此事,气得大发雷霆,当即就打给了当地政府要求他们开除陈绣云。从这以后,周总理还给自己的亲戚们立了一条规矩:任何人都不得以各种理由找他谋私。
读到这里,想必你也能够明白,周总理为什么没有给王戍回信了。事实上,王戍的信周总理一直有收到,繁忙的工作之余,周总理也一直在默默关注着王戍。只不过,因为担心王戍用他的信件谋私,周总理才一直没有给他回信。
当然,王戍不是陈绣云,哪怕一直到周总理去世,王戍也从来没有想过依靠干爹的地位,给自己谋过一份私利。这对见面仅有一次的父子,虽然相处的时间不多,却都是那样高风亮节,真正践行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承诺。
对于周总理唯一的“儿子”王戍,屏幕前的你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对话皆为作者根据史实资料和当时的情景合理设计的,不可作为参考!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