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巴黎气候大会以来,“碳达峰”“碳中和”逐步形成全球共识,各国纷纷发力推进能源转型。这其中,减少化石燃料,提升清洁能源使用占比已成全球趋势。而在新能源中,氢能源因高效、安全、储量大、零污染等诸多优点被誉为“终极能源”,近两年发展迅速。
钛媒体APP在6月30日举行的第十九届西博会的主题活动之一、成都第二届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大会暨首届川渝氢能产业生态合作大会上了解到,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前景巨大,但目前整个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成本偏高、大规模应用等问题。
业内人士纷纷建言,亟需在实际的标准/规定制定及项目审批等环节真正“确认氢的能源属性”。而在解决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则要以产业化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
万亿氢能赛道呼之欲出
“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美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占比约90%,其他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占比约10%。所以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在能源,是以能源为主的系统性问题。”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雷宪章在会上指出,要实现双碳目标,首先是一场能源革命。
氢能被誉为“终极能源”,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随着氢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将氢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氢能市场规模约为1000多亿美元。国际氢能委员会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能领域投资总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世界能源理事会还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量中的占比可高达25%。在近日的“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更是预测氢能是有“10万亿”规模潜力的产业集群。
及至国内,作为推进“双碳”的有效路径,氢能被推上风口。在雷宪章看来,中国与欧洲碳中和脱碳之路类似,后者能源革命主要依靠清洁能源、绿氢和节能增效三条路径,即能效、电气化及绿色氢能。路径一,以能效为核心、以节能为重点、以“循环经济”为抓手的循环能源系统的节能降碳之路;路径二,以清洁能源为支撑,大力推进终端用能的电气化;路径三,对于难以实现电气化的领域如重工业、重型卡车、铁路、航空和海上运输中实施氢能替代。
实际上,时间拉长来看,在双碳背景下,未来交通、建筑、以及大部分工业部门,甚至时下大热的数字化转型,都需要依靠氢能实现深度脱碳,这就意味着氢能的应用十分广泛,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陶文铨在会上就提到,“在全球数字化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下,5G、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球数据储量爆发式增长。作为数据传递、处理、分析、存储的主要载体,数据中心的需求量和建设规模也在不断飞速发展。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600万架,耗电量2739亿度。数据中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到2060年,中国氢能年需求将超过1.3亿吨。
当然,当前氢能最为人关注的应用还是在交通运输领域,其商业化应用已经落地。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年-2022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分别为1199辆、1777辆、3626辆,销量分别为1177辆、1586辆和3367辆。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的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到6.7万辆,同比增长36.6%,其中我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为12682辆。
(西博会上展出的氢能源车,来源:钛媒体APP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