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个宝妈很是果敢,她说,要接回正在读小班的孩子自己带,除非孩子愿意主动上幼儿园了,她才会再次考虑送孩子去幼儿园读书。
但是,她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全家的反对,尤其是她的老公,觉得别人家的孩子能够适应,凭啥自己家的孩子就要特殊对待?
并且,她老公觉得,孩子已经读了一个学期的小班,虽然哭哭闹闹、断断续续,但只要坚持,总会适应。
宝妈的想法很坚定也很坚决,她认为自己有时间有精力带孩子,除了孩子目前不适应幼儿园生活,从长远计议,她更看到很多教育的问题。
深聊后,麦谷妈表示认可,也觉得这届的年轻父母真了不得,不拘泥于形式,不畏惧世俗眼光,不断探索出孩子的第三条成长路。
她从4个方面来分析,现在的孩子,即便不上幼儿园,也是可以健康成长的,有一定的道理。
01
分离焦虑和生病双重打击
孩子3岁入园,刚刚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却马不停蹄迎来“分离”的现实,孩子没有心理准备,对此会有强大的抗拒:越要求他离开,他就越依赖。
孩子身上的这种“分离焦虑”因人而异,有些孩子一天就适应了,有些孩子一个礼拜也能搞定,但还有一部分孩子,却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都无法消除“分离焦虑”带来的恐慌。
麦谷就是这样的孩子。
她对上幼儿园很抗拒,足足哭闹了整一个学期,才每天不情不愿去上幼儿园。后来读中班了,读大班了,只要麦谷妈参加幼儿园活动,临到活动结束时,她就会眼泪汪汪,拉着麦谷妈的衣角不肯放。
这个过程,令全家崩溃。
与此同时,很多带过孩子的妈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孩子带在身边,生病就像中彩票,但孩子到了幼儿园,生病就变成了家常便饭。
到了幼儿园,集体生活迅速提高“交叉感染”风险,体质弱的孩子,当周就得告假;体质稍好一点的,能一个月全勤就属于顶尖“好宝宝”。
最怕遇到流感期,一个班级,没人能幸免。一个孩子中招,很快呼啦啦蔓延到半个班级,甚至全班覆没。
一请假,就是一个礼拜,好不容易养好病,送回幼儿园,过不多久,还得接出来一趟。孩子生病进度不一,大家轮流请假。
把孩子送幼儿园,大多数家长是碍于现实条件:没人带孩子。
如果有条件可以自己在家带娃,起码让孩子晚一年入园,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孩子多一些成熟,多提升一些抗压能力。
02
流水线式幼儿园,正批量生产"标准儿童"
麦谷读幼儿园的时候,作为家委会成员,麦谷妈多了几次去幼儿园参观的机会。整体感受就像这位宝妈说的那样:
“我感觉我的孩子,正在被塑造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比如入园检查。老师像安检员一样站在门口,迎接着不同的孩子,却机械地重复"小手张开""嘴巴闭上",如果有孩子没有做到,就会一遍一遍被教导,直到每个小朋友形成入园条件反射。
比如上厕所。小朋友必须一个拉着另一个的衣角,挨个排好队去洗手间,如厕,洗手、擦手。
标准化的流程已经让小朋友们都习惯了这个行动,无论有没有尿意,到点了,就去上厕所。
宝妈说,她孩子入园后,越来越趋于规矩,告诉她“老师说了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但孩子似乎再也没有缠着问她诸如“天为什么是蓝蓝的”。
她觉得:标准化流程正在吞噬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灵性。
幼儿园生活,非但没有保护好孩子身上最宝贵的特质,却在无情地破坏它。这很令她不能接受。
03
你以为的社交,却可能是对孩子的创伤
“不上幼儿园怎么学会交朋友?”这应该是家长们最大的担忧,也是很多家庭,即便有人带孩子,也要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原因。
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在少则20来人,多则30来人的班级环境中,70%的冲突是靠老师强制介入解决的。
如果你发现孩子成为了那个“告状”能手,那其实是孩子在"告状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培养的条件反射。
孩子在社交中没有学到如何相处的智慧。相反,还可能带来隐藏的伤害。
我另一个朋友也曾关于这个问题跟我探讨过。当时,她家的孩子与小朋友起冲突,两人都想要拿同一个玩具,因为另一个小朋友性格顽固,于是老师最后做通了她家小朋友的思想。
事后,小朋友对妈妈说:“我也想要那个玩具,但老师夸我了,我就让给他了。”
孩子学到的不是社交智慧,而是被动接纳安排。
真正的社交应该发生在真实生活场景:
在小区广场和不同年龄孩子协商秋千使用顺序
陪妈妈买菜时学习讨价还价的沟通技巧
家庭聚会中观察成人间的交往规则
……
这位宝妈说:我既然全身心带娃,就会让孩子在真实的社会里去社交,而不是在同龄段的“模拟社会”中被假象引导。
04
突围者的教育革命,是没有围墙的童年
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老师,曾在一场演讲中提到:
“未来的工作形态会发生变化。我们不仅可以在家学习,也可以在家工作。这也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更多的亲子陪伴,亲子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未来可能还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养育方式,我称之为‘家庭教育合作社’,几个家庭组合在一起,共同照看孩子,陪伴孩子成长。”
虽然,这是一种个体化创新型教育环境,是基于价值观的认同、甚至阶层的相似而相聚,但孩子不会只在一个学习中心学习,他们会在很多不同的学习中心中学习,这样恰恰就打破了传统学校的单一性。
* **
教育不是单选题。当我们打破"幼儿园=必须项"的思维定式,突然发现整个世界都是教室:
菜市场的烟火气藏着最生动的经济学,公园里的落叶是最好的美学教材,连电梯里的偶遇都能成为情商课堂。
那个在小区里追蝴蝶的孩子,也许比端坐教室的孩子更早懂得生命的奥义。
教育的真谛,从来都不是把孩子放进某个标准化模具,而是让生命按照自己的脉络自由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