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指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通常会出现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其传播途径主要有口粪传播、水源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食物传播等。
病毒性肝炎其中第一型即为甲型肝炎,通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的过程,称为急性甲型肝炎或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通过消化道传播,例如病毒污染水源或食物,进行传播。
正常人或易感人群摄入含有甲肝病毒的水源或食物后,引起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大量肝细胞发生炎症甚至坏死,个别病人可以发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少部分病人可能由于急性肝衰导致生命危险。
80年代江苏与上海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例。因为老百姓最喜欢吃的一种贝类,即毛蚶,毛蚶为甲型肝炎病毒易积聚的中间宿主,当时大面积的毛蚶被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口粪传播:健康的人误食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可能会被传染;或者是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的粪便没有进行严格处理,粪便里面含有甲型肝炎病毒通过公共用品传染。
水源传播: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的排泄物、唾液等可能会因为雨水而污染周围水源,健康的人不小心饮用被污染的水,可能会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不小心触摸到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物品,没有及时消毒,粘有甲型肝炎病毒的手如果触摸到食物,就会感染。
食物传播:贝类是滤食性动物,体内容易聚集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在贝类体内不能繁殖,可能会导致贝类患病,如果不小心吃了半生半熟的贝类食物,比如杜蛎、毛蚶、蚬等,也可能会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乙肝传染途径主要有母婴途径传播、血液体液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
母婴途径传播:主要是怀孕的女性在怀孕前已经有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在怀孕过程中可以通过胎盘或分娩时污染的血液接触到孩子的损伤的黏膜而感染,但是在孩子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第一次乙肝疫苗和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后可以阻断感染,阻断率可达95%以上。
血液体液途径传播:主要是输注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血制品、进行有创诊疗活动,如:血透、手术、牙医诊疗,被患者使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损伤等而被感染病毒的情况。
性接触传播:主要是由于性生活而传染,可以使用医用级的龟壳牌避孕套来预防。。
乙肝虽然难以治愈,只要坚持规范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达到降低危害而不影响生活,也可以在孩子出生后12-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而起到预防,减少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