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进而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史书记载,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从考古得知,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其历史远远早于陆地和空中的交通工具。木帆船在湖南交通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据了解,湖南澧县发掘的独木舟距今有6000年左右,春秋战国楚将庄豪率舟师过长江到达临沅(即现在的常德)。秦统一后南征百越,为运进军队和粮食,修筑连接湘江和漓水的灵渠,自此木帆船可以通过湘江向南过灵渠到达广西。建国初,长沙出土了一艘西汉船模,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唐朝铜官窖瓷器经木帆船运输远销日韩,波斯湾等20多个国家。
据资料记载,1936年,全湖南省木帆船超过10万艘;1956年政府鼓励30吨以下的船加入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全省组社68个,船只超过38000艘,从业人员近90000人;上世纪60年代前,木帆船货物运输量占全省50%以上,到1991年全省只剩下木帆船315艘,再后来就没有记录了。自曾国藩创建的江南制造局第一艘轮船“惠吉号”下水航行之后,不到二百年已经看不到木帆船的身影。木帆船经历了从解放初到上世纪90年代的短暂繁荣、迅速衰落,此后彻底消失。如今,这成了上了年纪的人们尤其是老船工们的一段难忘的历史回忆。
这次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这个展览,通过大量文字、图片资料以及实物展陈,带领观众走进湖湘木帆船的烟雨岁月,触摸三湘大地木帆船匠人的帆桅情怀,感受湖湘技艺的历史余温。展览分为木帆船发展史,木帆船的组成部分,木帆船的种类,汉、唐海上丝绸之路&湘江,大西门码头&朱张渡,曾国藩水师&毛润之畅游湘江等七个部分。该展览将持续至明年3月7日。
本次展出作品由湖湘木帆船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罗三提供。据介绍,湖南支流众多航道情况各异,运输商品种类、数量不一,因此木帆船种类很多,1931年有关部门统计就有百余种。这次展出的帆船种类有:湖南风帆船之捞刀河倒扒子、长沙板划子、麻石船、湘舸、洞庭湖风网船、浏阳鳅船、仓口驳、东山划子、桔洲壹号、轮渡壹号,湖南机动船之宁乡乌江子、“华山号”机动轮船……展览现场展出的实物模型制作精致,造型美观,让我和众多参观者一样禁不住对湖湘帆船匠人的高超技艺称赞不已。听工作人员说,2018年,湖湘木帆船制作技艺已入选为长沙市岳麓区第四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展览除了介绍和展示湖南木帆船的种类和实物模型外,还通过图片、文字及实物,呈现木帆船的发展史、木帆船的组成部分、与木帆船相关的历史故事及西方国家帆船的发展概况等。参观者通过展览,增加了帆船结构的知识,了解到汉、唐海上丝绸之路与湘江的关系,大西门码头与朱张渡昔日舟船往来穿梭的繁华热闹景象和曾国藩训练水师等相关历史故事。
观展后,笔者不禁想到,船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已不再单单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人类的伙伴、是战友、是精神寄托。而三湘大地的木帆船,则建立了湘人与湘、资、沅、醴等大江大河及洞庭湖的联系,寄托了湘人的精神理想;它载着湘人,穿过江河湖海、饱览烟雨山色,经历相聚别离,守望人间喜乐。笔者以前对木帆船及其匠人的认识很肤浅,这次观展,让笔者对三湘大地木帆船匠人造船、行船、护船、爱船的艰辛和情怀加深了认识和理解。